初中数学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3月(中)   作者:董文静
[导读]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
        董文静
        岑溪市安平中学
        摘要: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思维能力已初步定型,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才能基于该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激发学生求知欲,诱发学生思维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自主思考四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前言: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不断推进,现阶段,人们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越来越受到各科教师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更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由应试化教学向现代化教学转变,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其高阶思维,促使其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其坚毅的学习品质。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欲  
        众所周知,生活处处有数学。然而,在大多数初中生的眼中,数学与生活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数学是看不见摸不着,毫无存在感的知识学科。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而为,充分利用生活案例导入,增加数学知识的真实感与实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切实感觉到数学的存在,意识到数学的实际价值。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数据的频数分布》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如,根据两个学生日常数学成绩统计图,选择一个参加数学竞赛;根据班级同学的日常短跑成绩统计表,选择派出哪些同学参加接力赛等。当教师提出这些常见的问题后,学生很快便调动起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猜测。教师再乘胜追击,引进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思考,寻求印证自己猜想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2.设计问题,诱发思维  
        疑问是思考的开始,是学问的开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贵在勤思考,多提问。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不高,缺乏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过程,导致数学学习内化不够,学习效率不高。教师作为初中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在日常备课时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地逐层引导学生,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后期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解答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在泸科版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矩形 菱形 正方形》这一节的内容时,由于学生才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教师便可以“以旧知引新知”的方式设置问题情境:①我们才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这一课,那么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吗?当学生的记忆被调动后,教师再引入矩形图片,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矩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当学生经过观察与思考发现矩形也属于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矩形的性质定理。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问题导入,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提升,最终掌握该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借助信息技术,发散思维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手段涌现在各校教学实践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助力,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近些年来深受教师欢迎的微课短视频学习方式,该视频以其短小精炼的优势,成为了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可在课前分享微课视频辅助学生有序且高效地完成课前预习,学生在预习中会激发自主学习意识,不自觉的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正式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如,思维导图这一新兴工具的出现,使思维过程可视化。教师便可抓住这一优势,将其用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辅助学生构建知识网,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当教师完成了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或是在学习新知识前,梳理其与旧知识的联系时,都可以运用计算机动态演示一张较为完整的思维导图,完成知识构建与迁移。学生在构建系统思维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强化所学的知识,同时还会发散思维,提出新的问题。
4.注重实践操作,启迪思维  
        数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其实践性较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的教授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想象思考,却不回归生活进行探索实践,就很难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问题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设计综合实践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去真实参与、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层层探索、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认识其深刻内涵。
        比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寻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的作业。学生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会深入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思考与之相似的物品,从而建立了轴对称图形与实物的联系,加深了对该知识的理解。
        再如,学习了《平面内的点坐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座位为中心,绘制班级全班同学所在位置的坐标图。学生在绘制坐标图前,首先会认真观察教室里的每一位同学,确认每一位同学的身份和位置;接着,学生再以自己为坐标原点,确定每一位同学的方向,初步在脑中建立起一个简易坐标图;最后,再以每个人为一个单位,绘制每位同学在坐标中对应的位置。通过这种实践训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力及方位能力,锻炼学生的全局思维。
5.注重一题多解,突破思维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题海战术”,以大量的题目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然而,这一训练方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不佳。鉴于此,教师需对学生解题思路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数学题并非只有一种解法,教师需鼓励学生勇敢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进行突破。
        比如,在许多一元一次方式的问题中都存在着一题多解的现象,“两个连续的偶数的积是288,求这两个数是多少”,在解该题时,教师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求突破点。学生可以从较小的偶数着手,设其为未知数X,或2X-1;也可以从较大的偶数着手,设其为未知数X,或2X+1。这种于变中抓住“不变”的解题思路,能使学生快速掌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打破传统解题思维的禁锢,提高数学综合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之,初中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在不断训练中得到强化,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不一样,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逐渐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逐渐从初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为高中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丽碧.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与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86):53-54.
[2]龚智勇.初中数学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文理导航,2021(5):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