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皓月
东北师大附中 吉林 长春 130022
【摘要】: 试题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检测功能,二是试题的教育功能。在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下,试题命制应重视问题与情境的有效融合,超越知识、记忆,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体现关注核心价值、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体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评价中的纸笔测试方面,对试题命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题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检测功能,这是试题功能的根基与本质,二是试题的教育功能,这是试题的附加功能,也是试题价值的更高追求。立德树人是命题的根本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命制试题的过程中重视问题与情境的有效融合,超越知识、记忆,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论文笔者以原创的四道试题为例,浅谈在命题中如何实现问题与情境的有效融合,体现试题的检测功能与教育的功能。
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某社区工作人员需要为家住4楼隔离人员配送生活必需品,若某日配送的生活必需品大约为10kg,工作人员质量约为70kg,上楼用时30S,每层楼高约为3m,则在工作人员上楼过程中,所做的功和功率约为( )
A.900J 30W B.6300J 210W C.7200J 240W D.9600J 320W
这是一道比较朴素的小题,命题情境取材生活实际,和新冠疫情关联,体现人文关怀。命题立意重在考查学生对功和功率基本公式的掌握,考查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命制之初我是比较满意的,但是认真推敲后觉得不够理想,主要问题在于问题与情境的融合度不高。有专家指出:问题与情境的融合度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 第一层级:借助情境引出话题,问题与情境关联度较低;第二层级:借助情境考查知识,但是该情境可以替代;第三层级: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情境具有不可替代性,情境剔除后问题就不复存在了。第三个层级情境存在的作用大、效果独特,能更好的体现试题的检测功能。
从这个角度去重新审视这道试题,就会发现这道题中问题与情境的融合度应属于第二个层级:即借助情境考查知识,但是该情境可以替代,并且试题情境与教材中65页图11.2-1很相似,只是增加了人的负重,属于新情境老问题,虽然结合新冠疫情,赋予了情境的更多的真实性,但依然不能成为一道优秀的试题。
2.小鹏在帮助妈妈用开水蒸煮餐具进行消毒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在餐具冷却后,叠放在一起的碗会紧密贴合在一起不易分开。小鹏认真思考后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解释。两碗“吸”在一起是因为受到了__________的作用。他尝试将两只碗放到盛有少量温水的盆中,并在上方的碗中倒入冷水,这样两只碗就轻松的被分开了,这是因为物体普遍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
本题的情景源于生活,问题与情境融合度较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液化、大气压强、物体的热胀冷缩。在蒸煮过程中两碗之间有高温水蒸气,冷却后水蒸气液化,导致两碗之间的气压低于大气压,所以两只碗被紧压在一起。当下面的碗浸在温水中,上面的碗注入凉水,由于物体的热胀冷缩,两只碗就可以轻松被分开了。本题属于新情境中的新问题,需要学生利用掌握的物理知识解释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生活走向物理,用物理解释世界。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液化、大气压强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考察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物理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情境中小鹏帮助妈妈做家务,也渗透了劳动育人的导向,实现了命题中的德育渗透。
3.《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著作,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如图所示四幅图选自《天工开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舂米时用到了杠杆的知识
B.簸扬是利用谷物中的糠粃密度小质量小,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C.石碾做的很重,是为了增大压力从而增大压强
D.挖煤时井下的毒气会从管口上方排出利用了流体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大
这道题是笔者从福建省19年中考试题获得的启发,在网上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中的大量插图,找到其中情境和初中物理融合度较高的素材进行加工打磨。考点涉及:杠杆、密度、增大压强的办法、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舂米时用到了杠杆的知识;簸扬是利用谷物中的糠粃密度小质量小,运动状态容易改变;石碾做得很重,目的增大压力从而增大压强;挖煤时井下的毒气会从管口上方排出利用了流体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问题的产生源于劳动场景,问题与情境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在试题中实现德育的浸润,在实现试题检测功能的同时,实现试题的教育功能。
4. 天然气的水合物----可燃冰是一种藏在深海海底的新型能源,它外观似冰,遇火即燃。1m3的可燃冰可在常温常压下释放164m3的天然气。但其开采过程存在一定难度,开采不当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破坏生态环境。2020年3月26日,我国宣布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取得圆满成功,进一步证实了可燃冰绿色开发的可行性,也标志着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本题所考察的知识点:可再生/不可再生能源的概念、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概念、热值、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根据题中信息给予:可燃冰形成于深海海底,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可判断出可燃冰形成在压强较大的环境。“1m3的可燃冰可在常温常压下释放164m3的天然气”,显然可燃冰的热值比天然气大。在判断可燃冰是否是可再生能源时需要学生有类比的思想、迁移的能力。可燃冰是天然气的水合物,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所以可燃冰同样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二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才能得到的能源,而不是看能源开发过程中是否需要能量,可燃冰遇火即燃,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所以它属于一次能源。对学生来说本题属于新情境、新问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迁移能力,本题超越知识、记忆,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较好的试题检测功能。此外试题符合课标中提出的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果说上一道题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了民族自豪感,这道题则站在科技前沿,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祖国的日益强盛,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使其有振兴中华、将科技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试题的育人价值。由于时间和个人能力有限,本论文仅为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