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促进初中化学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3月(中)   作者:谢小芳
[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生活化教学”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各
        谢小芳
        岑溪市安平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生活化教学”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各学科教师纷纷转变教学理念,采取生活化教学手段。基于该形势的不断推进,目前,各校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已初见成效。本文将从生活化资源在课程中的挖掘与引进,在课堂上较为真实的还原以及在课后实践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如何促进初中化学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课程资源;开发;整合
    化学是一门具有实验性的生活化的学科,其学术性较强,涵盖的专业词汇及公式较多,许多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化学时,容易产生畏难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基于学科教学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优化教学内容。鉴于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便可以生活案例进行导入,将学生原本通过生活经验积累的认识逐渐转换为相关的化学概念。这便是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所在。那么,如何将生活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呢?
1.整合生活化案例,优化教学资源
        初中化学教材作为化学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日常教学的重要工具。然而,教师与学生若在教学中仅将教学视野局限于书本,将会限制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需有意识地优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
1.1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有各类丰富的资源,这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然而,初中生甄别是非、辨别优劣的能力还未完全形成,仍需要教师通过甄选、加工将有效的资源进行整合,再有所侧重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认识或探索其化学本质。
        如在刚学习化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上的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现象与化学知识。从学习化学的初期,拉近学生与化学这一陌生学科的距离感,调动学生的主观生活经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化学学习中。
1.2关注生产与生活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仅靠网络或书本获取的间接经验是不够的,教师需深入生活,密切关注生产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才能将其融会贯通,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如在学习《燃烧与燃料》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就人类生活文明发展着手,研究“钻木取火”、“蜂窝煤”、“煤气”、“天然气”等各类炉具的使用,甚至还可以通过实验记录数据进行对比。当教师在课堂上借助该组数据进行讲解时,更具说服力与可信度,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每种炉具在使用过程中的热损失及环境污染情况,以此来呼吁学生保护环境。
2.创设生活化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将书本上专业性较强的概念通过自己的话术进行简单地分析后传达给学生,部分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接收,但是还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从而导致整堂课教学效率较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意识,当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后,会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于学习中。此时,教师再借助生活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能使课堂学习更加真实,也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很难观察到的化学现象放大或直观呈现出来,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运动的水分子》时,由于水本身无色无味,水分子更是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很难通过语言表述让学生明白水分子的运动与变化。此时,教师便可借助生活中烧开水的视频导入,这一熟悉的生活现象很快便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学生很快便能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化学本质。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到真实环境中直接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如,在学习了《探秘水世界》后,教师可以提前与学校附近的污水处理厂联系,待到获取准可后,再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生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可以详细参观进水泵站、沉砂池、消毒池等地,感受科技的魅力。同时,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中,学生更能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唤起其环保意识。待到参观完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学生在分享过程中不仅对于污水处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而且再一次巩固了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
3.提供生活化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生活是最好的“练兵场”。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了相关知识后,得不到及时的巩固与实践,很容易在长久的学习中遗忘该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后时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以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得到全面的发展与锻炼。
3.1课后自主探究
        初中化学课程会涉及到许多实验,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及课时的安排等问题,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一一演示每一种化学反应,导致学生一知半解,有时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认知。鉴于此,教师便可以在课后布置自主探究的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中,教师便可以先让学生在家完成“观察蜡烛燃烧的各种现象”的实验,当学生在家中完成实验并做好相关记录后,教师再借助课堂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的结果,并予以科学的评价和总结。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独立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观察化学反应现象的方法,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3.2学校举办相关活动
        除课后家庭实践外,学校还可以借助校园平台举办各类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重视化学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主动探索化学的好习惯。
        如,学校可以举办生活化学的知识竞赛,命题以生活为主——“洗衣服过程中如何防止衣服褪色?”“所有具有甜味的物质都能作甜味剂吗?”“如何才能清除水垢”等。这类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化学生活化的学习理念。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作为化学课程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打好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大有帮助。教师对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自身教学更具实效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观察、实验、推理等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美嫦.试析如何促进初中化学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9):58.
[2]李清修.初中化学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