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下建构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3月(中)   作者:邬玉焕
[导读] 物理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掌握物理知
        邬玉焕
        广东省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广东省 河源市  517000
        摘要:物理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掌握物理知识,学会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物理模型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此,本文介绍物理教学中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性以及构建物理模型的实践措施。
        关键词:生活情境;物理模型;高中物理;实践
        建立物理模型,可以零散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各种物理知识,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物理知识奠定良好基础。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构建物理模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物理课程学习效果。
        一、在高中阶段物理课程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物理课程能够充分展示出现实生活中本质以及一般的规律,同时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课程自身和一些现实现象具有密切联系,导致这门课程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建立物理模型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到一起,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找到各种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建立物理模型能够把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进行具体化、把抽象思维转变成形象思维;或者把一些具体问题理想化,这种做法可以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进行简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在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强化学生自身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自身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所以,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建立物理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二、生活情境下构建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物理知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激发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兴趣
        对于物理课程而言,生活是其开展教学的主要素材之一。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与物理课程具有密切的联系,针对这一特点,物理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物知识对学生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理模型构建的基础,全面掌握物理模型的运用方法。
        譬如,在针对《力与运动》这节内容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其中“牛顿第一定律”是这节内容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重点以及难点,老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模型。首先,老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教学需要使用的工具,例如,木块等,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展示,使用手推动木块向前进行运动,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若是这时老师将手停下,那么木块是否会继续运动。一些学生认为,即使老师将手停下,木块也会继续进行运动,一些学生认为一旦老师将手停下,那么就缺少一个推力推着木块向前,这时木块会停止运动。针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老师可以为学生开展该项实验。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如果老师将手停下,木块也不会停止运动。另外,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把该模型进行Flash模拟,为学生更加形象以及真实的展示木块在平面上的运动情况,主要是由于木块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展向前运动,受到平面摩擦力的作用,一旦将手松开时,在摩擦力的影响下木块会渐渐停下来。通过构建物理模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开展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二)老师要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在物理实验中构建物理模型
        在高中阶段针对物理课程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存在教学观念相对比较落后,无法积极利用物理模型开展教学的问题,以致于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物理课程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存在,老师在针对物理知识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等进行教学。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学习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学习途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那么可以借助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以及检验,构建物理模型能够确保物理实验顺利有序的开展[2]。
        例如,在针对《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内容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构建物理模型,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首先,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火车这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引导学生思考火车外轨比内轨高的原因。其次,老师可以引出有关向心力的知识,让学生在自身脑海中建立一个相应的知识结构,借助手中的材料开展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最后,老师可以选择几名同学展示自身的实验过程。通过在物理实验中构建物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透彻全面的掌握各种物理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可以积极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三)结合日常生活,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这门课程其中包括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和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关系,学生要积极主动去观察各种现象,确保将学习中了解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提高物理知识的利用率[3]。
        举个例子,在针对《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帮助学生构建物理模型,提高学生知识掌握效果。以杂技表演为例,很多学生都有看过各种杂技表演,像是走钢丝表演者一般会在手中拿一根杆子,这根杆子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调节纵向方向重力的影响等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确保万有引力中各种力量处在平衡状态下。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万有引力定律有关,当学生构建物理模型后,能够充分利用物理模型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把困难问题进行简化,帮助学生找到有关问题中的关键因素,使其能够想出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巩固自身掌握的物理知识,强化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四)利用物理习题,构建生活化物理模型
        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一个问题,虽然可以熟练背诵各种物理理论知识,但是物理成绩却一直无法提升,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虽然记住各种物理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将这些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习题中,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物理习题,帮助学生构建生活化物理模型,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譬如,在针对“一辆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4m/s,经过4秒速度达到12m/s,请问汽车每秒速度的变化量是多少?”在针对这道题目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物理模型。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看见某辆汽车,这个汽车刚开始每秒移动4米,后来经过加速后,每秒达到了12米,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其次,当学生了解题目含义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都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很多学生认为需要知道汽车的加速度,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最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求变化量的公式:△v=at,将其中的各种条件一一进行代入,得到最后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掌握的各种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结束语
        物理课程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多媒体设备等一些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模型思维,简化知识理解难度,使其可以更好的运用掌握的知识,提高知识的利用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坤.有关藏区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4):1-1.
[2]俞冬健.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36-36.
[3]马朝华,崔琰.对物理教学中模型建构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9,37(9):13-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