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3月(中)   作者: 王宜静
[导读]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早期阶段,也是他们形
        王宜静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小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05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早期阶段,也是他们形成相关素养与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十分愿意探索某项事物,所以数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有着十分强大的吸引力。计算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更加深层次的进行学习,并且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难题。对此,本文将分析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引言: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并且学习难度也相对较大,特别是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小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计算题,或者其他与计算相关联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十分困难的,也是他们最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对此,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从低年级简单的加减运算,到高年级复杂的运算口诀,这些都可以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
        一、影响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数学理解能力不足
        在小学数学中提到的“算理”,是由多个问题构建而成的一种数学理论,其中包括数学概念、规律以及性质等内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水平的发展较为薄弱,所以他们对于数学概念、规律和性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他们对算理的认知能力不足,从而影响着他们的计算能力[1]。其中最需要小学生进行区分的就是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区别,算法主要是指那些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算理主要是指那些用来解释计算思路的计算,二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小学生往往无法分辨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一味的认为“计算”就是数字的简单计算,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也注重计算的表述,没有采取辅助措施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算理和算法,阻碍了他们计算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定势思维严重
        由于小学数学课程本身有着较为强大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其中必定包含各种各样的运算方法和技巧[2]。但是,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往往会教授给小学生一系列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的传授也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得小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很难发挥自身的计算能力,也导致他们对数学计算公式的理解停留在定式思维上。他们在计算某个数学问题时,往往习惯性的套用公式,或者使用以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公式,这样的计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计算能力的升华。
        (三)数学解题思路缺失
        数学解题思路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小学生更加全面的分析了某个数学题,制定相应的解题思路,才能确保他们按照自己设定好的计划,进行有效的解题,不会出现马虎、遗漏等现象[3]。但是,在传统思想上,小学生的解题思路过于依赖教师,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在教师的讲解和引领下进行解题,这样使得小学生很少自主的设计解题思路,也没有对解题思路进行深刻的认知。
        二、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计算情境,强化数学理解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下,我国教育事业要求各科教师都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课堂上为他们营造较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激活他们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4]。

对此,情境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是辅助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是指教师在讲课之前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教学内容和计算任务的情境,让小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计算氛围,进而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算理与算法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计算的真正意义,为日后计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律》一课为例,该课程的目标是教会小学生正确的运算顺序,如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等等,以此提高他们对算理和算法的认知。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计算情景,在课堂上模拟“买文具”的情境,例如计算机每个22元,铅笔盒每个18元,圆珠笔每支4元,钢笔每盒24元,一盒共4支钢笔。以此让小学生在更接近生活的情境中,计算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需要多少元?进而让他们列出公式,随后向他们讲述该公式的计算顺序,以此帮助他们掌握算理的规律。
        (二)建设心理图像,打破定势思维
        在心理因素上,数学计算问题大多数是由外界因素转化为内心活动的一个认知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小学生在阅读计算问题时,往往会先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随后在内心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最终借助内心的知识构架解决数学难题,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5]。对此,小学生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往往会建立一个心理图像,再通过心理图像的外部形象,将计算内容和方法进行一定的选择,以此帮助他们突破定式思维,改善套用公式的计算方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心理图像,将数学问题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的结构,进而回忆相关的数学知识,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进而打破思维定式。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加与减》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借助课本教材第18页练一练1的习题内容,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该数学问题是让小学生再多个物品中进行选择,凑出一个最接近1000元的购买方式,进而获取“大礼包”,有的学生可能直接就会对其中价格较高的数字进行相加,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不是最合适的。对此,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进行思考,将这些物品的价格凑整,例如295元的电饭锅可以将它看成300元,以此在心理构建一个最为合适的图像,进而打破以往套入公式的定势思维。
        (三)借助小组合作,完善解题思路
        小学生的学习背景、家庭条件各不相同,并且他们的性格爱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小学数学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中没有办法完全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况,也很难对所有学生都进行针对的指导,所以他们往往采取“一刀切”的说教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小学生的解题思路无法得到落实。对此,要想不断完善小学生的解题思路,就应该借助小组合作的方法,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他们借助集体的力量,设计有效的解题方案,以此攻克数学难题,提高计算能力。
        (四)拓展生活实例,提高计算效率
        小学是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直接影响着他们日后的学习效率和水平。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的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的计算过程融入生活案例,以此让他们找寻生活中的计算知识,例如去超市购物、规划零花钱等等,并且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计算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课本教材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小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时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因为,计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推动小学生更加快速、准确的解决数学问题,更加有效的锻炼思维能力。对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分析影响其计算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制定相应的策略,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爱萍.新时代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2:184.

[2]孙伦敏.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168-169.

[3]郑显凤.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7,22:115.

[4]吕芳.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27.

[5]陈玉焰.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