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霞
重庆第29中学校,重庆400000)
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需要兴趣和积累的学科,传统的过于单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的提升。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转变,巧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怎么样利用问题教学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有效性
事实上从改革开放开始,我们许多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我们的家长已经逐渐意识到我们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体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的教育也在一次次改革,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当然也应该随之进行改进。如今,我们的初中历史老师应该更多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样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是怎么样让学生理解历史,进而喜欢历史的问题;是我们的老师怎么样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有所创新,让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提升的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值得大家借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来说,最重要的基础是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兴趣,所有知识点都是难点,有了学习兴趣,一切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怎样来培养兴趣,方法有很多,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提出好的问题,能抓住同学们的心,让同学们愿意去思考,去找出答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关于改革开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我给学生播放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视频片段,让学生带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在改革开放前是怎么样一种情况?”这个问题观看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了解到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十分窘迫的状况,并结合教材内容自己思考、总结当时我国政治经济的严峻形势。通过视频资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再进行讲解答疑,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好地理解到小平同志的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理解到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小平同志的领导地位来之不易,改革开放的决策制定来之不易;随之,老师的问题深入,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通过图片展示和文字材料相结合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解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全会的精神。
理解到全会事实上确立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地位,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这样的问题教学,不但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历史的精神,同时也巧妙地突出了重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历史课堂实效的目的[1]。
二、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的关键,是老师提出问题的艺术。根据教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最能吸引现阶段的学生?提出什么难度的问题,最能适合现阶段的学生?一堂课下来,提出多少问题比较合适?这三个问题,就是问题教学的要点。也是教师问题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应该以生为本,设计贴近学生,难度适中的问题来进行问题教学。历史作为一门文科类学科,知识点很多很庞杂,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就很多,常常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就需要我们的教学有新意,需要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提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问题。在这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来提出问题的方式能够起到一些很好的作用。比如,在关于改革开放的教学中,讲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可以把改革开放几个重要节点的相关视频进行剪辑播放,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找到相关的视频,可以是电影,可以是纪录片,制作几个小段,老师提出问题:“改革开放的红包,同学们收到了吗?你们的父母收到了吗?”让同学们观看、思考、讨论,畅所欲言。同学们直观的看到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更好地体会到到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视频,同学们是比较感兴趣的,通过影片记录片的放映,再通过老师地讲解引导,同学们就会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的知识。同学们留了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得到的知识是很扎实很牢固的。老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看一些相关视频,比如影视作品《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纪录片《历史告诉未来》等,能更多的了解相关的情况,然后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讨论,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这段历史的整体把握都有很好的作用[2]。
结语:
总而言之,老师在教学中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让学生有知识有素养,就是真正好的教学质量,就是好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宋涌.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浅析[J].新智慧,2020,(18):61.
[2]张艳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