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玉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招生考试中心 033600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使职业教育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年来职业学校生源的整体不断下滑,每个学校都在为争夺生源而绞尽脑汁,一年中,最起码有一多半时间,要为招生工作而忙碌。要有效扭转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滑坡”态势,则需要研判经济发展态势,主动调整结构,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稳定发展;坚持质量治理为本,强化产教融合,增强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积极拓宽生源范围,坚持有教无类,新增中等职业教育生长点;强化制度创新的导向作用,创生激励机制,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引言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要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那么,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态势,究竟是属于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滑坡”现象,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必然趋势呢?如何基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滑坡”的原因,找到干预之策呢?
1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阶段性“滑坡”现象的理性审视
1.1职普比例失衡及中职招生人数连续下降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中职招生人数在2010年达到历史高峰870.42万人之后,连续下降8年,2018年下降至559.41万人,较2010年减少了310.59万人,降幅高达35.7%;而中职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人数比例也在持续下降,已由2009年的51.1%下降至2018年的41.37%;中职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差距在持续扩大,2018年这一差值已达到233.3万。
1.2高校扩招及普高热继续升温
自大学扩招政策颁布以来,我国大学的录取率越来越高,每年的大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2010年录取率仅67%左右,到2018年,录取率达到了81%。大部分家长觉得录取率越来越高,孩子读高中上大学比较容易,所以普通高中仍是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的首选志愿。哪怕是一些初中阶段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存在一定问题的导致中考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家长也能通过捐资助学等多种途径,让孩子挤进普通高中就读。家长片面地认为只有上“普高”考大学才是“正道”的认知导致这些孩子们这三年时间书没读好,技能也没学到。
1.3观念束缚及中职教育不受待见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飞跃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职业教育正昂首迈入“黄金时代”,但社会上仍然存在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歧视或偏见。相对于读普高,读中职在许多家长看来是“最后的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学历遭歧视,职业易淘汰”的无奈。这种“无奈”背后折射的是整个社会、家长群体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仍然存在,政策重视度高、社会认可度低的“上热下冷”反差仍然存在,技能人才发展渠道不宽、上升通道不畅、社会地位不高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2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滑坡”的干预对策
2.1研判经济发展态势,主动调整结构,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稳定发展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结束后的第一个经济回升年,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仍处于下降通道或谷底,除与职业教育“掉头慢”有关外,更与其未能根据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及时超前进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等调整,从而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有关。因此,要有效预防职业教育被动地跟随经济调整而大幅波动,甚至“滑坡”,中等职业教育就必须主动与政府和经济等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预测、研判经济发展趋势,并基于对经济运行与职业教育发展联动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周期为基础,前瞻性地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等。同时,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在经济研判方面的优势,通过政策等引导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构相吻合,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特别是由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职业教育应该在经济处于低谷的时候,提前进行人才培养的规划与布局,以及时满足经济回升对人才的需求。
2.2坚持质量治理为本,强化产教融合
增强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有效预防中等职业教育“滑坡”,关键是要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一方面要通过多样化的措施,使得中等职业教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通过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使得其“赢得人心”,让学生和家长深刻体会到就读职业教育依然“大有可为”,让用人单位深感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综观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因素,要突破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困局,增强人才培养的竞争力,除了坚持常规的质量保障措施外,关键是要做好产教融合培养人才大文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可以使企业与学校协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共建实训基地等专业建设,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这有助于将产业中的新理论、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融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提高专业与产业、教学与生产等的匹配程度,并促进职业教育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另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高标准、高水平的优质教学和实训资源,也能为学校教师提供真正切实有效地了解实践、提升技能水平的机会,进一步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
2.3积极拓宽生源范围,坚持有教无类,新增中等职业教育生长点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然而,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自然降低了对中初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波动甚至“滑坡”的重要诱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无所作为。就生源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另辟蹊径,积极拓宽生源范围,除了应届初中毕业生生源,还可以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就业和再就业、技能提升、文化补偿、学历提升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这是在我国人口红利几乎消失殆尽的背景下,催生“二次人口红利”的重要路径和策略。
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办学难的问题,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长期存在的,中等职业教育要做大、做强、做稳、做长远,关键是招生,更要转变观念,严格落实“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招生观念“千变万变不如早变”,招生工作“兵贵神速”,积极做好招生改革,中职学校办学将会越来越好,学校品牌形象将会逐渐树立。
参考文献
[1]冯锦善.浅谈中职教育应对招生和就业难的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34):332-333.
[2]周凤华.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四十年:在反复中前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7):47-54.
[3]徐国庆.从分等到分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