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双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中心学校 530113
摘要:当代学生的素质发展讲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美术作为学生素质的基础体现,逐渐受到了社会各方的重视,而初中美术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又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初中美术教育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的潜在情感,还可以促进学生拓展想象力和激发创造力,启迪智慧,从而丰富学校教育的枯燥氛围,提高解决相关厌学问题的可能性,更深层次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美术课堂;学校教育;厌学问题;学习兴趣
初中美术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是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素质教育之本,因此全面强化初中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可以促进初中美育的快速发展。同时,教育改革的今天,也有助于农村美术课堂的初步改变,改善学生因为学习而带来的厌学情绪或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本文着重针对如今农村学校美术教育与学生厌学情绪的关联性,以及如何充分发挥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来试图改善现状这一问题来进行探讨,简要分析初中美术教学实践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农村初中美术的教育现状中所存在的不足
(一)学校教学思想落后,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现阶段,农村学校教育备受考学应试的影响,教育思想还没有完全开放,因此很多学科都还处于知识传输的阶段,传授的知识只来源于课本,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因对基础学科的重视而忽略了美术学科在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匮乏的知识来源无法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就无法被真正的激发,厌学情绪递增,从而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美术教育方式的单一和教师水平不足
农村美术教育方式的单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水平有限,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学生所反馈出的教学成果,就会千篇一律。而缺乏新意的课堂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思维被困在狭小的范围内,无法长出想象的翅膀,只是死读书。
比如,学校的美术课,也只是以简单的“说”和“画”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老师没有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只是让学生简单临摹和随便乱画;同时,学校教学设备的落后,知识来源单一,无法给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也无法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进行师生、生生互动的情景式教学;再者,由于知识来源匮乏,所以美术的旁支科目例如,动漫、雕塑、艺术欣赏等课程涉及的也就很少。
二、如何利用美术教育的趣味性来改善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充分发挥美术的趣味性,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育不是力图把学生培养成美术家,更多的是利用美术教育的思维,让学生利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和发散性的思维去对待生活和学习。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搜集知识资源。
美术科目中可以学到多角度观察事物和联想的方式,比如初中美术教材中的《多变的立体构成》一课,在这一课的讲解中,老师不能只是简单讲解立体构成的知识,还可以从的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和雕塑入手,例如北京的鸟巢、悉尼的歌剧院、法国的卢浮宫等等,可以利用影视或者图片甚至实地参观,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理解什么是立体构成,以及了解他们是怎么表现出立体的美感,可以从轮廓观察,再到局部的点线面的组合排列,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硬纸板、纸盒、纸箱、白纸)来动手模仿和制作,体会点线面在空间中的排列和延伸,让学生在自己脑海中进行联想和形象的构建,这样不仅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锻炼孩子的空间联想能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大脑,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方面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发挥自己大脑,运用于各个学科,从而改善农村学生的厌学问题,增强学生对于各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融合现代教学设施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学方式也跟随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各中小学也进行了相应的互联网教学建设,如果顺应现代教学的改革,巧妙运用高科技交互的教学方式,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和探究性。
比如:在《中国花鸟画——花卉、禽鸟》一课中欣赏中国花鸟画的时候,可以利用视觉色彩、声音听觉等感官体验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把中国水墨动画作为媒介,以相关的花鸟画作品为中心,分小组探讨、分析和体会花鸟画的意境以及画中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进行艺术鉴赏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悟,这对于提高学生文字表述能力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初中生正处于知识探索和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如果利用这种激发式的美术教学方式去进行授课,潜移默化之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促进其主动思考能力的增长。
三、美术课堂应对农村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的有效意义
美术教学的目标实现是素质教育好坏的直接体现,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积累学生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略的环节,学生的绘画水平可以直接体现出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和性格的发展特点,从中可以分析出每个学生差异化的个性展现。因而,老师可以利用美术教学的作品展现来因材施教,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更大限度的促进他们的差异化发展,这对于学生厌学问题的改善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比如,学生在进行《民间美术的奇葩—蜡染、扎染》和《装饰画的美感》的学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表现和作品呈现肯定是不一样的,有些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浓厚、有些作品风格奔放,有些作品拘谨,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民间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多收集相关资料作为创作素材,并尝试加入自己的创意进行创作;对于喜欢动手制作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多动手尝试创作,并参加相关比赛,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美术学习,培养他们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从而增加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打消学生学习的恐惧感和改善厌学情绪。
四、结束语
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值得引起深思和重视,教学局面的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从根本出发,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呼吁学校、家长、学生共同进步,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提到重要的位置,通过美术教育和相关课堂,立图给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多彩、欢愉有趣的学习环境和美术学习氛围,建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逐步改善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厌学情绪。
参考文献
[1]张雪庆.初中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方法及案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2]贺苗.新媒体背景下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