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功虎
北大培文宜宾国际学校
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在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上有如下三方面的结论。(本文中教材均以西师大版数学教材为准)
(一)把握全局,理清脉络,稳扎稳进
首先,每一个教师都应将一至六年级各年级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应达到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一年级的教学,要认真研读上、下册教材,整体把握计算教学板块的内容,分析各部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每一位学生,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可操之过急,步步为营。例如:
1.“1-10的认识”部分教材安排有数的组成和分解,这个知识点看似简单,其实是极其重要的:帮助10以内加减法口诀的记忆,用凑十法和破十法计算时的快速分解数,还隐含着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一年级下册教材第15页第4题63分成60和3,这个知识点容易一晃而过,其实应强化练习,为后面元角分的学习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做好扎实的知识铺垫。
(二)理解算理,计算提速,方法多样
1.弄清算理,以理取法
在计算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计算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即可。结果,不少学生虽能够对现在的计算题进行运算,但因为算理不清楚,知识迁移的范围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以及学生的理解,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的学生学前教育已经学了,但如何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简便的“凑十法”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能正确计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揭示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让学生掌握用“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同时通过表述计算过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方法多样,逐步提高口算速度
四则运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解答量与计量、简易方程、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时都离不开它。算得准不准、快不快、巧不巧,直接关系着整个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掉以轻心。一年级的计算基本以口算为主要形式,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在一年级上期期末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8~10题,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一年级下期期末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达到每分钟5~6题。在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呢?下面就谈一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1)用手指头熟练比数
建议以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页为标准用手指头比出1~10,为后面用手指头辅助进行20以内的不进位和进位加减法做好充分准备。可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法,一人说数另一人比,再交换进行练习。
(2)熟记6~10各数的分解
数的分解和组成是相通的,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只让学生熟记数的分解。写成形如
的形式。每天在课堂上用几分钟记忆一个数的分解,再以比赛形式教师问“我出x”(配以手势),学生答“我出x”(配以手势),起到当场检测和巩固的效果。课外则布置成小游戏同桌相互问、比。
(3)巧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口诀
此内容是计算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在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发现计算的规律,巧记口诀而不是强加要求反复、死背口诀。
(4)趣比“口算”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前回顾、课中练习、课后巩固的时间。采用“开火车”、“点兵点将”、“对口令”、“抢答”等趣味形式训练学生的口算,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课堂,达到真正地练习效果。
(5)充分发挥同桌的作用,相互背,相互抽考
鼓励学生课下以“二人pk”、“三人pk”等多种形式来检验相互间的学习效果,及时鼓励优秀的学生和有进步的学生。
(6)熟能生巧,坚持课堂听算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时机利用几分钟对学生进行听算练习,一般10道题,教师念题学生口答,既可以作为是一种课中休息,调整,又训练了学生的听、思、算的能力,久而久之,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7)利用教材内容的穿插间隙,复习巩固计算口诀。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一年级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即使再熟,过一段时间后也会逐步淡忘,隔一段时间让学生吃吃“回头草”,以达到巩固强化的作用。如一年级下册,在教学方向与位置和认识图形时,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快问快答计算。到了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时就轻松多了。后面在教学认识钟表又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口诀,为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作好计算的铺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3.吃透计算,稳扎稳打
有了口算的基础,对于100以内的计算,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尝试教学”,鼓励学生探索多样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我们要充分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鼓励学生多尝试,探索多样的计算方法,让他们从获取知识的喜悦中树立学习信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例如:在教学8加几进位加法时,由于前面已有“9加几”的学习基础,那么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趣味引入,然后抛出问题“我们可以怎么计算?”让学生开始探索尝试,和同桌说一说;一方面学生会根据前面知识的迁移,做一个知识、算法的巩固;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将算理内化于心的过程,为后面退位减法做铺垫。但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适用,要注意扬长避短,灵活运用。
(2)优化算法,分层次要求学生达到相应的计算水平
提倡算法多样化,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同时我认为还是应该优化一、两种算法,作为学生都会理解和掌握的基本方法。在要求学生们算准、算快的过程中,不可忽略部分学困生,理解能力差,对“凑十法”、“破十法”似懂非懂,记忆力差,口诀记不住,对他们应给予特别的关注。“数手指头”是最基本、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记大数、比小数,接着数”我总结成简单的话语帮助学生掌握“用手指”进行计算的方法,如5+7=( ),记7比5--从7接着数5个数到12结束。算减法也可以用算加法的思路去计算,如15-6=( ),记15比6--从15倒着数6个数到9结束。
(三)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学习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教师是关键,但更离不开家长的悉心辅导。教师要充分相信家长,发挥家长的作用。开学初,可以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口算本,并交代了口算本是放在家里用的,每天由家长出10~16道口算题,不可过多。练习题要与教学内容基本保持一致,学生计算,家长计时;做完后先自己检查,再交家长改。根据完成的时间和正确率评等级,每次注明日期和完成计算的时间。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家与在校的表现情况,一个月收回检查一次,既要表彰完成得好的学生,又要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部分没有坚持的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练习一定要注意适量性和激励性,重复枯燥的计算练习不仅会使学生降低数学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为家长增加了更多额外的工作负担。
小学生在第一学段期间,思维发展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将抽象的感觉以具体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理解单位“一”和单位“十”是学生学习“十进制计数法”的起点,也是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关键[16]。在“数的运算”上,一年级的计算在学生运算能力培养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习算法。算理是展开运算的理论依据,算法是算理的具体化,应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算法。其二,重视并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和估算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对于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的两种主要训练方法,前者为“看算式报得数”,后者为“听算式报得数”,口算形式的灵活多样化,有助于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增强训练效果[17]。其三,重视算法多样化的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交流,强化学生对算法背后算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