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素材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以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3月(中)   作者:曹凤文
[导读]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各具体学科教学的任务之一。科学精神在课堂
         曹凤文
         南海区大沥镇盐步初级中学   广东省 佛山市   528247
         摘要: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各具体学科教学的任务之一。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是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选择了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栏目,从四个角度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 键 词:
科学精神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材  栏目素材资源
 
一、利用教材栏目素材资源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吉文昌. 深化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 教育科学论坛, 2015(8).]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培养核心素养已经视为当下课堂教学的热门话题。培养核心素养要求一线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落实立素质教育。
         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面对不确定的、真实的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跨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方法,在分析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品格。[ 戴明. 试题命制:基于素养立意的六个维度——以泰州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命题为视角[J]. 好家长, 2018(43).]其内容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其培养的目的是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朱丽云. 基于思想政治课程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J]. 新课程·中学, 2018(12).]
         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是值得每位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探讨采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描述和界定,它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黄鹏飞. 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科学教学策略——以“大气的压强”教学为例[J]. 物理教学, 2018(8).]
         在初中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栏目素材资源,也贴近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线教师如果能好好利用,能贯彻科学精神,也必能提高课堂效率。结合我校学生学情,深入探索如何在学科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二、结合初中道德教材栏目素材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做法
           部编八年级上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册。意图通过各个栏目的设置使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而结合教材栏目素材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科具体教学中。
(一)情景再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政治学科的理性思维是指学生能运用政治学科的专业术语和方法去分析生活中具体问题,从中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运用你的经验”栏目,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导入议题,从议题中设计问题,让本课的议题以问题的形式得以呈现,从具体到抽象,从而把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运用你的经验”栏目的情景,提出具体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在讨论中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理性分析具体生活问题。
         以八年级上册“关爱他人”一课为例,“运用你的经验”设计意图是采用情境再现的方式,讲述了小鸣在陷入困境时得到他人帮助的真实经历。活动围绕“关爱”这一话题,在话题引领下,引导学生理解关爱的内涵,体会生活处处有关爱,思考关爱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教学。
         我在把握本了栏目设计意图后,在“运用你的经验”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先看几组本班同学之间温馨的关爱照片,然后提出以下问题:1、请你用30字以内描述一个你与同学之间、你与老师之间或者你与长辈之间体现关爱的场景?2、除了在家庭、学校体会到关爱外?你可以再列举你在其他地方体会关爱的场景吗?3、你有过类似小鸣的经历吗?如果有,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能否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在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后,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从感性到理性,从而概括关爱他人的含义:关爱就是关心爱护。更深入的理解是关爱就是解人于迷惘之时,助人于困境中。

通过具体情境,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关爱会给人带来的温暖和希望,感受关爱给人带来的力量。
         在导入新课环节中就让学生初步感知关爱的含义和表现,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情景的再现,引导了学生用政治学科的专业术语“关爱”的含义及表现,去分析生活的情景,培养了学生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辨析式学习中,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之批判质疑的主要表现描述如下: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蔡俊. 初中思想品德问题主导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初探[J]. 新课程(中学), 2016(11).]
         “探究与分享”栏目,设计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思考,或者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应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本栏目设计材料阅读、填表、小组活动等活动形式。在教学时,要根据探究与分享的内容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判断。
         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做负责任的人》中“我承担 我无悔”中,我运用了书本71页“探究与分享”的情景,通过概念辨析法加强对承担责任的理解。我设计了一场小小辩论赛。1-4小组的同学赞成“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观点。5-8组的同学赞成“小青应该以学业为重,不应该当这个队长”。在辩论赛上,我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认识的不足。最后从发言同学的分析中,大家都从争辩中达成了共识,自然生成本课的重点知识: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而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于这些事,我们有应该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地去做,不推诿、不抱怨、不懈怠,努力把事情做好。这样我们就会问心无愧。从辩论中达成了知识的自然生成。
         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这种两难的对比选择,学生加深了对“责任”的认识。使学生有比较,有辨别。在比较辨别中提高认识,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三)问题设计环环相扣,促进学生勇于探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之勇于探索的主要表现描述如下: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孙玉生. 核心素养下学生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与实践[J]. 辽宁教育, 2018(17).]
         例如我在讲到八年级上册《善用法律》时,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发现书本“运用你的经验”的两个问题设计不合理,我校的学生不容易回答。书本的问题是:“1.你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2.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他讨回公道?”于是我进行二次备课时,把问题改为: “1.你如何评价商场保安的行为?2.如果你是小华,你如何避免商场保安的侵权行为?3.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他讨回公道?”实践证明,把问题修改后,同学们容易理解材料,同时为引入课本的重点知识点作了铺垫。
         通过修改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把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实在具体的生活中。
(四)教材栏目灵活取舍,为我所用
         部编教材有七个栏目或以上。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可能逐一用在课堂中,我们要根据本校的学情灵活处理。
         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完成教学的栏目,例如“拓展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活动及社会实践等,设计贴近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相关的活动方案更好落实科学精神。
         例如我在讲到《服务社会》的时候,我把书本84页的“拓展空间”的内容制订了一个微公益活动的策划方案。由学校的德育部门牵头,以班为单位。为我校定点帮扶对象云浮某中学捐赠图书的爱心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学生通过公益活动收获了课堂外的精彩!
三、实践后的反思
         教师应该不断更新对科学精神的认识,深入挖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各栏目的素材资源,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或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感知、领悟、体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真实地通过我们的课堂得到落地。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把教材中的各栏目素材资源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收获了高效课堂,更是收获了学生喜爱的课堂!课堂教学改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
2.《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