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瑜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510631
摘要: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音乐教学模式与音乐文化传播的途径也发生着变化,在技术统领社会的时代,音乐教学中最为可贵的应是自我表现和自主创造所需具备的有生命力的审美情感。文章以新媒体环境为背景,对声势律动教学借助线上平台传播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三个层面对声势律动教学成效进行归纳与总结,在课程设计、课程制作及课程实践中,以期达到将音乐“面向人人”的美育目标,最终对其在美育中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声势律动教学;美育;应用研究
“美育”论题在近年来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热点,是我国素质教育培养中的关键领域。音乐是美育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是感受、体验、创造美的最直接的艺术教育途径,从能“欣赏”美到能“创造”美,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生活中表现“美”的方式更是在发达的通讯设备中百花齐放,大流量媒体平台中的视频传播也使得许多音乐文化与大众舞蹈文化相结合,动态化的虚拟“冲击力”不断刷新着中小学生体验音乐、建立审美能力的浸润过程。
在2020这特殊的一年,线上教学模式达到前所未有的突破程度。在此驱动下,新媒体环境也在不断快速完善与发展。基于以上社会背景基础,根据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笔者作出以下课题研究:利用线上平台,把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律动”教学同花城版小学《音乐》教材相结合,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编创声势动作,实现“动唱结合”。通过视频推送的方式在中小学群体中广泛传播,创设了更为灵活的教学条件。“动唱结合”的线上教学使广大师生接触到了翻新教学模式,不同主题所展现的音乐元素、视频元素和动画元素更是受到音乐教师与学生的欢迎,感受“美”的效果立竿见影。
一、“新”中之美(感受美)
“新”是一种“感受”的美,音乐的起点都来自于“感受”,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才能抓住学生感受新事物之美的心理,保持对音乐的热爱与兴趣。
(一)音乐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新发展
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正在不断融入我国社会经济和民生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强烈个性色彩与灵活性的新媒体环境使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出现了深刻的变化。音乐的内容传播也随着媒体环境的改变,在传播主体、内容和呈现方式等方面出现了许多创新性的趋势。流量媒体平台近年来一直为社会文化的发扬与发展作出不可小觑的贡献,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平台、抖音平台;在教育教学方面,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励儒云平台、腾讯课堂平台,都是非常优质的线上媒体。在今年疫情期间,线上平台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数字化媒体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打造了极富个性化的虚拟领域,拓宽了社会资源共享的途径,音乐课堂在线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也不断出现“新花样”——教师一对“百”、音乐表现可视化与动态化、师生合作“虚拟”化、内容设计趣味化,等等。
(二)声势律动教学的新运用
在本次课题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对奥尔夫声势律动教学进行“新运用”——结合花城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作品,采用奥尔夫声势律动教学中科学的教学方式,根据教材内的节奏知识点编配上声势律动,由音乐教师进行录制并剪辑,制作成时长在十分钟以内的“微课”,并通过郭声健老师主办的“音为有爱”公众号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音教行知社”公众号将微课视频进行推送并转发,供广大中小学群体师生进行观看。在视频推出后期,自行观看的学生与学生家长也表示在电脑或手机屏幕前与视频中的老师进行“互动”的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微课”作为本课题的制作新手段,改变了传统视频的演播形式,具有“可来回播放”、“自主调整学习模块时间段”的功能,在师生线上“面对面”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教学程序的统一化,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征提供了多元学习模式,强化个体的学习需求。
(三)音乐教学视频的新编创
要做好审美教育工作,音乐教师本身需要有较高的审美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爱屋及乌,爱美及美,教师心中有美,才能引导学生感受美。因此,在课题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对教材作品中的自带音频素材进行二次编创——运用编曲软件“库乐队”重组配器音色,例如《牧童之歌》中的音频加入了“中国大鼓”的音色,在强调了歌曲节奏型的同时增添了哈萨克族民歌异域风格的色彩,提升了整体音乐的“美”感;运用Adobe Audition录音软件重新录制歌唱部分的旋律,提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感;运用EOP NMN Master 乐谱软件为声势律动制作简谱谱例,便于学生自行读谱学习。同时,在视频制作方面,运用视频制作软件设计符合音乐作品主题的图片与动画,配上每个律动动作所对应的图例,教师处同一视频中为学生示范与引导学生进行多声部律动,强化视、听、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整体的创新教学手段,丰富了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美”的体验方式。
二、“动”中之美(体验美)
卡尔·奥尔夫说过,“感于内心,动于身体”,“律动”是感受音乐的直观表现。在音乐中,律动是一种由节奏推动并鼓舞人进行规律性舞动的感官刺激,通过律动能够实现音乐的激活。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所有音乐要素的安排都是围绕着“律动”进行感情的推进,这也是音乐律动带来的“美感体验”。
(一)“动”中建构情感共鸣
奥尔夫音乐教育原理具有综合性、即兴性、灵活性的特点,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教学——结合语言的教学、结合动作的教学和器乐教学。其中,声势可以说是动作教学的最基础的方法,它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运用声势无需借助复杂的逻辑思维或者高难的技能技巧,也无需任何教具与乐器,每个儿童都自然地会使用,没有任何负担,因此学生会保持兴趣盎然的学习状态。声势律动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从动态的学习角度切入,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跟随律动动作表现出音乐的旋律走向和整体结构特点,在律动中感受音乐的“美”,并且在师生共同经历和完成的教学活动体验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建构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二)“动”中体现设计理念
秉持着“在声势中感受音乐”的理念,在“古典声势”中,奥尔夫和凯特曼是根据四部合唱设计的捻指、拍手、拍腿、跺脚是声势的基本形式与方法,由此获得极丰富的节奏和声音变化。本课题设计中笔者遵循“因材施教”,整理出小学一至六年级教材中的节奏教学模块设计规律,并根据不同年级所学的节奏型进行相应的声势编排,分别由拍手、拍腿、拍肩、捻指、跺脚等声势形式组合而成,进行节奏的再次组合,将其调换顺序与分组,由笔者和另一位音乐教师同时示范两组顺序不同但动作相同的完整动作,展示出多声部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跟随老师有感情地边唱边做,旨在用视觉来体验动作。
(三)“动”中强化美育功能
从低年龄段到高年龄段的学生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声势律动可以形成较深印象的节奏概念,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与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和身体动觉智能来由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该理论的内涵和我国目前正在倡导实施的素质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不难发现,学生天生在内心富有节奏感,只要有正确的教学引导,他们则能够从身体和心理上平衡地应对多变的刺激,在这些情境中,不仅具备自我表现的驱动力,而且具备创造新颖形式的能力。因此,声势律动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声势组合,视、听、动、唱的结合有利于锻炼肢体协调能力,为学生的体验音乐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激发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个性,表现各种不一样的“美”。
三、“人人”之美(创造美)
在《意见》中,提出美育工作需要丰富艺术实践活动,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交流。本课题站在“面向人人”的高度,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与多人合作机制的声势律动教学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并创造“美”。
(一)何谓“人人”
在教学中,面向人人,即面向每一个学生,建构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力量。面向人人,既要在“共时空间”去体现,更要在“错时空间”中去完成。“共时空间”,指教师与全体学生在一起时,相互的行为能否真正体现出面向人人。比如,学生是否有公平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课堂提问时教师能否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错时空间”是指每个学生成长的经历都是独特的,什么时间遇到什么问题,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当学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水平,是否能及时在教师的帮助下自行完善、解决自身的问题。声势律动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中,通过视频推送的普及方式,让每一个拥有通讯设备的家庭都能及时在线上及时收看,线下课堂中更能面向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集体跟着视频中教师的引导完成律动学习,并互相合作,开展班级性的交流,感受彼此间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美”。
(二)如何“人人”
课题的立意站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声势律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的意义建构指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与引导下,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新知识的获取过程,建构的结果表现为声势律动的掌握与创作),音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仅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还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还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未完成”的结语
在“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的倡导下,此次课题实践教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已进入到农村支教项目当中,并由课题组成员亲自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教学成果令人欣慰,农村学校的学生们热情满满,互动感与参与感极高。美育工作道且长,“面向人人”的美育工作需要更多音乐教学研究者不断开发与发展更多能有效普及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填补更多的空白,创设更好的教育环境。课题目前已结题,但探索线上的教学视频仍 会秉持“跨越时间与空间进行音乐教学”的初衷继续录制下去,笔者也会义不容辞地将这项有意义的课题研究持续完善,为“面向人人”的美育工作献出一份微薄但坚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丽梅,李妲娜.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范晓芳.简析音乐教育中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4(03):143+138.
[4]李素敏,纪德奎,成莉霞.知识的意义建构与具体条件[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3):40-47.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10-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