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文
湛江一中培才学校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在新课改教育政策逐步落实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教育领域愈发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工作。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重点教育科目,通过落实此项课程,能够从法制素养、道德修养、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成长为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担负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在开展此项课程的教学活动时,应当着重落实生活化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生活化以此来为此门课程添加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学生对此门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为其后续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何落实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究与分析,期望能为有关教育人员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引言
在教育改革进程逐步推进的大环境下,各种新型教育手段与策略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于各门科目的教学过程当中,生活化教学便是其中应用最为普遍且效果最为明显的教学方式之一。生活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将生活中的各种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其中的趣味性、生活化优势,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教育目标。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重点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学习情况与喜好等进行细致的考察与分析,并科学的将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过程当中。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缺乏开放性,教育内容偏重理论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多数学校的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时,都倾向于应用单调的传统教学方法,过于重视追赶教学进度,对学生在此门课程当中的能力提升情况以及思想变化采取忽视的态度。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重点针对其中的理论内容进行讲解,并明确指出其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而学生需要死记其中的内容用以应付考试,然而,此种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并不能获取最优的教学效果,时常会导致学生对此门课程缺乏兴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也有所缺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此外,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采取“我说你听”的教育模式,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并未针对课堂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探索以及讨论活动,难以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无法使其有效发散自身思维,难以提升教学质量。
(二)生活实例缺乏典型性
现阶段,即便许多教师都能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本身存在一定的枯燥性,知晓其中的知识内容难度并不高,但是如果教师过于重视对其中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则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此门课程的热情,难以获得对课程内容的精准、深入理解。由此,一些教师开始注重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并重点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然而,如果一些教师列举的案例不够经典,仅仅是随意提及一些学生没有听过的事件,则很难促使学生快速的理解课本内容,即便教师列举大量的例子,也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导致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出现偏差。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探索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生活化元素,以此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开端,对学生整体课程的学习情绪与心理状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生活化元素,以此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意识以及积极意识,为教师在后续环节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性作用。
例如,教师在针对《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这一节课程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当中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存在哪些情绪呢?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通常是什么呢?”此时,学生们往往会充分发散自身的思维,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否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对老师的问题进行解答呢?”通过利用提问形式以及讨论活动,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融入到课堂当中,由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与实际生活存在较大的关联,因此学生愿意更加主动的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思考,从而全神贯注的参与到教师在后续环节的教学活动当中,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应用生活化元素,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本身便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想要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便要着重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的知识内容,达到优化教学质量的目标。
例如,教师在针对《法律保障生活》这一节课程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生活化图片以及视频,其中主要是展示生活中对人们的行为存在约束作用的规范内容以及各个场合的纪律内容等,如,在超市结账时需要排队,在学校内不允许无故旷课或者在公司内的职员需要按时打卡等等。此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小组讨论中探索法律、道德以及校园企业内的纪律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式探索生活中存在的法律内容。待到讨论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遵守法律的重要意义以及学生需要学习、了解的法律知识。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能够认真、专注的听取教师所讲解的课堂内容,并且积极的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课堂活动当中,保证教师的教学任务能够顺畅、高效的完成,并且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灵活、正确的在生活中应用法律知识,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其能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在课后作业当中融入生活化元素,提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应用能力
许多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时,经常会对课后任务的布置工作采取忽视的态度。然而,如果教师能够针对课后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精准的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着重在课后作业当中添加生活化元素,以此来巩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守护生命》这节课以后,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生活化特点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课程当中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针对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列举,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改善自身不良生活习惯的计划方案,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为了有效确保学生能够认真有效的将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在一周内的计划书以及实践感悟上交,通过此种方式来考察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效果。通过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具备优秀的思想意识,学会爱护自己。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落实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变化情况,合理的落实生活化教学策略,将此门课程的意义充分凸显出来,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与深入性,从思想、行动等方面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使其能够获得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1(34):106-107.
[2]王永国.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3):29-30.
[3]沈金灿.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