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施萍
茂名市化州市中垌中心小学 广东省 茂名市 525144
摘要:相对而言小学生的思想以及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其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则是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在现实法治要求与道德标准下规范自身行为,形成良好习惯,达到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这一宏观教学目标。本文首先简要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性,同时探讨相应地教学策略,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相应地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一、引言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理念在教育事业改革中有了显著的深化和实践,尤其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提升的关注度逐渐加强。而在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以及法治理论素养的培养则是当前小学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难题。就实际情况而言,尽管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的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实际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仍不理想,难以发挥这一学科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对全面实现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有一定限制作用。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学科特点等综合分析探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强化教学实效性。
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一)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小学这一阶段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全面性较为缺乏,难以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对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整个行为活动和思想意识基本是在观察和模仿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小学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整个学习能力较强,因此使得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究和学习热情,而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1]。
(二)高效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对学生展开素质教育已是当前教师教育活动中必须践行且实现的教学内容。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能够以学生知识水平、专业素质的提升为教学基础,并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强化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想得到内化形成良好的法治行为。尽管目前在小学中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并逐渐提升对这一课程的重视度,实际上教学效果较差,对学生思想行为渗透整体效果较差,使得道德与法治意识偏低,甚至难以规范学生道德与法治行为,使得道德法治素质得不到提升,从而难以实现素质教育。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实现对小学生素质教育还要求教师在认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措施强化教学质量,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相应保障。
三、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应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参与热情
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育需求激发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主动接受教师思想与行为的熏陶和引导,形成良好思想意识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小学这一阶段学生好动、爱表现且偏爱好参与活动的特点等将学生合理分组,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课堂,进行思想交流,利用互动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2]。以《我们当地的风俗》这部分知识为例,教师可将学生科学分组,让学生教学前通过各种方式,如上网查找资料或与长辈等进行了解进而对风俗有基础的了解,同时各小组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补充。在教学前教师主导课堂,由小组学生代表讲解小组收集了解到的与当地风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或其他小组对内容及时补充。另外为了强化课堂教学氛围并深化教学主题,引导各小组对当地风俗习惯的优劣进行辩论分析,明确当地风俗中的精华,对落后的风俗习惯合理摒弃,从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育质量。
(二)合理采用视频教学,创新教学形式
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多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采用说教为主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得知识教学较为枯燥、乏味,时间一长学生的注意力则会下降,难以充分理解并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视频教学法是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应用较多的教学方式,尤其视频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并将知识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另外还可利用视频中涉及的思想、行为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章节知识时,教师可在网上查找与中国近代百年变革发展相关的纪录片进行合理剪辑、整理,促使学生能够理解播放的视频,进而对“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主题背景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观看过程中,教师合理穿插知识对纪录片中复杂、抽象的内容进行解释。而在学生观看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提问,如“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为什么落后就要挨打?视频中哪些人物具备爱国精神?新时期的小学生如何实现爱国?危害国家会触犯法律”等道德或法治问题促使学生注重视频教学,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对国家近代史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民族应用的爱国精神,强化学生的民族历史责任感,从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三)创设真实情境,强化体验与理解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重要一点则是要求教师能够将认识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并坚持知识教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的原则进行教学。由于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认识相对较为直观,对抽象、复杂的法治道德知识理解效果较差,进而容易降低课堂教学质量[3]。这就要求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时能够结合学生的认知以及道德和法治知识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理解,通过实际行动进行体验。例如在讲解《合理消费》这部分知识时,小学生对合理消费的概念较为模糊,但仅通过理论知识讲解难以促使学生获得消费合理的体验,因此教师可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为学生创设消费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体验消费,并深刻感知消费的合理性。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模拟日常消费场景,给予每个学生相同的虚拟币。另外在场景中设置多种类型的虚拟品供学生进行选择,而教师在情境中不定时设置支出内容作为日常消费必须项,若是在这一环境中学生难以完成日常消费必须项则记为失败。在情境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在情境游戏中获得成功以及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失败是由于过度消费以及消费了较多非必需品导致的,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消费中体验合理消费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总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兴趣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能够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并接受教师的影响和引导,形成积极正确价值观念,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意义与作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建英.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教师),2020:0094-0094.
[2]王雁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教师),2020:0073-0073.
[3]陈昕婷.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天津教育,2019: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