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鹏
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水沟镇中心幼儿园721100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一缕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丰富了语文的人文内涵与审美情韵,增添了语文课堂的磁性, 使语文课堂焕发了前所未有的魅力。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辅助作用认识不到位,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淡化了语言训练,偏离了教学重点,甚至背离了教学目标。所以多媒体运用要处理好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即与课堂活动的关系;与学科特点的关系;与整个教学流程的关系。还要关注学科知识与边缘知识的关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合理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利用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提供相关资料,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展了学习空间。不仅提高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与欣赏能力,更能丰富语文的人文内涵与审美情韵,增添了语文课堂的磁性,使语文课堂焕发了前所未有的魅力。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是非用不可,更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越花哨越好。使用时一定要处理好它与语文课堂、语文特点的关系,否则会适得其反。
一、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课堂活动的关系。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双向互动的课堂,而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且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一堂课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双向互动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教师引导下的阅读思考—美点赏析——质疑探究——讨论释疑——迁移拓展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多媒体的使用只能视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人与机交流不能取代人与人的交流,也就是说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课堂。但是我们看到有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过分依赖多媒体,以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活动,用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发展轨迹,语文课几乎成了录像放映课,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创设情景氛围、加强视听效果、提供多种信息,决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
二、要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语文学科特点的关系。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通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艺术魅力,并通过文字生动形象地描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在大脑中呈现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
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品味、想象、联想,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多媒体展示的文本、图像、动画、音像决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学生对文本的涵咏咀嚼,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原著一样,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再者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文化积淀和生活经验存在必然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脑子里所形成的语言形象也必然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这种差异会更加明显,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岂能无视阅读和认知规律用一个样板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格式化?更为重要的是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过于强调画面来表现文字内容会在无意识当中给学生原本奔放不羁的思维定向,久而久之学生富于想象的天性会被日渐磨去,独立创新的灵气会被日渐消蚀。
三、要处理好多媒体呈现与整个教学流程的关系。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多媒体的呈现也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要使多媒体的呈现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辅助作用。那么,如何把握多媒体呈现的最佳时机呢?这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来确定。一般说来多媒体的运用要选择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使用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运用多媒体的时机主要有三种:一是抓住理解需求的时机,教师不要轻易把难点、矛盾交给多媒体,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产生愤悱之情,在学生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再呈现多媒体,才能让学生豁然开朗,才能使课堂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换句话说就是多媒体的使用应该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以多媒体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活动;二是抓住感情需求的时机,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三是根据教材,因文而宜,抓住语言训练时机,取得最佳训练效果。另外,还要注意各种媒体的合理搭配,根据各种媒体的优势,将它们加以优化组合,发挥多媒体的整体功能。
四、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边缘知识的关系。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为了体现其工具性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都有涉及,新课标也提倡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学习,通过多媒体补充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但是,通过多媒体补充的课外知识过多,就可能喧宾夺主,导致语文学科知识弱化,冲淡甚至淹没了教学重点。譬如:有的老师在制作《月亮上的足迹》的多媒体课件时,收入了大量的探索月球的图片及相关的登月知识,过多的图片并无助于学生概括筛选课文信息,相反大量的图片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教和学的重点,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至于使用多媒体补充大量相关学科知识而把语文异化为物理课、化学课、历史课的例子比比皆是。
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并且已渗入到教育的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新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为语文学习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大舞台。只要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及时、准确、恰当,就像刀用在刀刃上、猛虎添上了双翼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的魅力会得到充分的最佳的展现。
参考文献:
?徐玉萍;;信息技术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17期
薛伟领;;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J];成才之路;2010年32期
赵新华;;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华章;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