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3月(中)   作者:蒋雷鸣
[导读] 近年来,我国的中心教育教学的发展迅速,发扬中华优
       蒋雷鸣
       张掖育才中学 734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中心教育教学的发展迅速,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名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在教育领域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其根基在教育的土壤中生长。生物教学作为初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能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本文对初中生物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渗透进行了探讨,从而让生物教学更为精彩夺目,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渗透中习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提高核心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生物教学;渗透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着灿烂的生态智慧火花,传统生态智慧的精髓在于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蕴含着顺应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的理念,体现在生态哲学理论层面和生态实践层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更好地领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走中国特色新型生态化道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深远持久的时代价值。
       1中学生物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研究热点主要为中学生物数字化教育研究,中学生物可视化、虚拟化研究,中学生学习技能提高等方面。国内文献共计30506篇,主要集中在生物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生物课程教学案例研究,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生物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等方面。比较表明,生物课程教学研究国内与国外研究存在一定差距,研究方向也存在差别,国内研究围绕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较系统化。而国外研究注重技术手段的提高及教学技能的提升。
       2优化措施分析
       2.1融情入境,激发学习兴趣
       让中学生对初中生物教学感兴趣,首要条件是激发他们的兴趣点。教师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生物教学内容恰当的穿插应用古诗词,为学生创设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渗透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让整个课堂变得富有生趣,有品味,有科学,有人文,无形中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利用喜闻乐见的诗词歌赋引发学生共鸣,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有效突出重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教师也可以用古诗词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中巩固新知。例如,教师在教学“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课的导入环节时,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学的诗词歌赋于问题情境中,并提问“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不少诗词借动植物来抒发情怀。其中,就有今天要学习的两栖动物,你知道相关的诗句吗?”学生们兴趣被点燃,纷纷作答,“蛙声近过社,农事忽已忙”“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教师接着问“这些诗词是不是都很优美?(学生:优美))但大家知道吗?诗词中写出的是青蛙生活习性的一部分,会鸣叫的青蛙是雄蛙还是雌蛙?为什么要鸣叫?”看到学生们若有所思,教师乘势引出教学“今天在优美诗词的回顾中,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青蛙这一两栖动物吧。”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学生一边通过欣赏诗句建立青蛙的形象认知,继而也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理性思考。

在这样的一个导入环节,创设以诗句为内容的情境,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裹挟着浓厚人文气息,而且对生物知识也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2.2翻转课堂等新生物课程教学模式突破
       中学生物课程教学因多借鉴国外相关教学理念,尤其是技术手段,如数字化互动室建立,小班制,探究性设计。通过调查发现一线教师反馈以小班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好。通过深化设计,构建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设置翻转课堂等新的探究式课程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采用小班制,优化课程模式、提高学生主动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参与,教师在有限时间内指导更多学生。教师自身要不断去培训,去学习,将课堂多维延伸,同时利用校外资源,例如部分大学资源,公共科技资源等,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与教师成立共同课题研究小组,带领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
       2.3戏剧搭台,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戏剧与曲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根据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构成,恰当整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激活生物课堂教学,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学习生物知识,还能传承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教学“昆虫的繁殖与发育”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家蚕的一生”,各小组推出的表演融入了多种传统戏曲内容。有的小组采取黄梅戏的形式,“同学们,你听说……”的唱词,扮演“家蚕”学生用这一方式介绍自己,背后是其他小组成员扮演家蚕不同发育时期的样子,给予动作与形态的配合,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卵到幼虫,再到蛹,最后成虫的概念。还有的小组通过“相声”说一说家蚕的一生经历,“哎,听完了我的一生,就不能再说‘春蚕到死丝方尽’”“那该怎么说?”“春蚕化蛹丝方尽呀”“对。”当蚕“破茧成蝶”时,播放古典背景音乐《梁祝》,学生翩翩起舞。总之,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戏剧编排形式,既具有科学性、艺术性,也有趣味性。由此,学生也深刻理解了“幼虫”与“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戏曲方式,自编自导自演,提高了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生成了智慧平台,在不断丰富认知、完善人格的同时,优秀传统文化悄然渗透,达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营造出“人和”的人际环境,体现了孟子的和谐思想,也帮助学生建立、理解和应用生物知识中的重要概念。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创新,为学生营造有益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加深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俞红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6(8):18-19.
       [2]肖安庆.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5(28):75-76.
       [3]高红雷.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68-69.
       [4]郑春和.中学生物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39-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