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亚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番禺外国语学校
【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为我国传统游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其影响尤为深远。追溯于孔子周游列国,大教育家就把这种治学精神传颂于世,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素质教育的新形式。把“书本是孩子的世界”变为“世界是孩子的书本”,让孩子在行走的课堂里成长。既然是课堂,就必须要有课程做为支撑,否则就变成了只“游”不“学”的旅行了。有课程的课堂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研学旅行 慧课程 策略
从历史某种角度来讲,“闭门造车”“闭关锁国”都阐明了闭塞带来的阻碍。教育也是如此,“关起门来教书”是过去的教育方式,所以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的“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教育更加注重孩子了感悟与体验,“研学旅行”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但是在“研学旅行”创设伊始,对“研学”的意义理解不够全面,也没有完整的课程做为支撑,所以有段时间,“研学旅行”就变成了只“游”不“学”的旅行了。随着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做为指导思想,对“实践育人”进行了根本的阐述与要求,让“研学旅行”真正的成为了有课程支撑的“行走的课堂”。
一、宏观架构“研学旅行”课程
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什么?怎样通过研学旅行让孩子得到真正的体验感悟?研学旅行课程怎样创设才能高效?这些问题都要从课程的角度去进行校本化、生本化的研究,并要反复地探索与实践。
(一)把研学旅行纳入课程计划。
研学旅行课程是体现地方与校本特色的拓展课程,应有机整合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去。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研学旅行做为一门新的学科去对待,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明确学科地位,明确指导老师的角色与定位,推进教育方式的改革以优化教育教学行为。
(二)形成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课程做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与新形式,现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依托,融合语文、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确定不同的研学主题,有目的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紧抓研学旅行课程理念。
研学旅行最根本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所以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要紧抓这一根本目的,以保证研学旅行的质量,这样才能使研学旅行课程充分发挥其凝聚力与引导力,才能使研学旅行走向正轨,发挥其应用的价值。
1、研学旅行课程要做到“知行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所以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要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让学生在自然中探索、在社会中实践、在活动中学习,在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知识课堂所缺失的真实情境体验,升华所学学科知识内容,进而达到对课堂知识的反思、巩固、运用与超越。
2、研学旅行课程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研学旅行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其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即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施行的课程,注重在生活中教育,在自然中教育,在社会中教育,主张教育教学要紧扣学生的生活。
我校在今年就开展了一期“回归自然”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让对于在城市中成长的孩子深入到农村,去亲身体验农活、亲身感悟农民的辛劳,才能够更加真切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涵义。
二、细化研学旅行工作规程。
有了宏观的研学旅行课程的建立,有了核心理念做为引领,那么组织活动也要做到精心设计,反复论证,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才能保证研学旅行行之有效。
(一)活动有方案。
1、活动有主题、有目标。
一次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在哪?课程目标是否符合“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这些都要在研学旅行之前,做好充分的预测研判,经过反复论证,分析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详细的方案,创设符合孩子年龄的活动主题与内容。就小学阶段来讲,低年段的孩子可以以“走进自然”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激发孩子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中年段的孩子可以以“走红色之路”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高年段的孩子可以以“懂五谷、识劳作”为主题开展研学,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亲身感悟生活,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2、活动内容多元化。
传统的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孩子的认知也是单一的学科知识,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要打破学科课程的界限,融多种知识于一体。所以创设研学旅行的内容要多元化,既能让孩子通过研学旅行来深化巩固所学的学科知识,又能让孩子接触和领悟学科外的综合性知识。
3、活动有评价。
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就要跟其它学科课程一样,要创设为了学习的评价,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起到“以评促学”的作用。
(二)行前有备案。
在组织研学旅行前,除了做好详细的活动方案之外,学校还要做充分的预判,进行各项工作规程的备案。
1、细化安全管理措施,制定活动安全管理细则,强化师生安全培训与演练,构建完善的安全机制。
2、完善相关报备手续。学校实施研学旅行前,一定要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备出行方案,经过批准后方可实施。
3、签订相关合同。学校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第三方平台签订研学旅行合同。由第三方平台负责具体操作与指导完成研学旅行,学校指导老师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起到辅助管理的作用。
4、制定完善、有效的研学旅行手册。研学旅行手册要能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供研学必要的基础性资料,对研学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三)应急有预案。
1、要制定针对地震、火灾、食品卫生、治安、设施设备故障等各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对参与活动师生进行培训与演练。
2、强化安全教育。开展研学旅行要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活动前要制定研学旅行安全书册,强化安全教育。
三、全面监管研学旅行的过程
全面监管不仅是对研学旅行安全的有效保障,也是对研学旅行效果的有效保障。
(一)配备得力研学旅行指导老师
研学旅行不同于学校学科课程,它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不仅在学科知识的融合上比较丰富,而且在研学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发生各种突发状况,所以学校配备研学旅行指导老师时一定要选择有威信,有能力,处事不惊的人来担任。
(二)合理划分研学小组
研学旅行是一个让孩子在团队生活中得到体验的课堂,在研学过程中学会自立也是研学的一大特征。所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研学小组是非常有必要的。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制定研学公约,根据小组成员特长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一位成员都成为团队的主人。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团队凝聚力。
(三)总结研学评估,深化研学效果
每一次的研学旅行结束时,学校都要组织做好研学总结评估,并做好研学的延伸活动,比如开展征文比赛、摄影比赛等,可以更加深化研学效果。
研学旅行慧课程的建设,可以让学生在自然中,在生活中,在团队中得到体验、感悟,对学生的视野的拓宽、学科知识的巩固与理解以及对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都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让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共同探索与实践研学旅行慧课程的建设,使研学旅行课程真正走向轨道,让行走的课堂促进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2017年8月
[2] 李琼:《关于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思考》 2018年1月
[3] 周璇 何善亮:《教育参考》 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