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叶华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富都小学)
摘要:父母是孩子一生所学习的榜样,是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最好的老师。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刹那,父母就做好指引者的作用,为孩子的人生保驾护航。而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孩子心智尚不成熟,没有形成完善的世界观,所以这一时期也成为孩子成才的关键时期。老师能否发挥好自身“立德树人”,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所以家庭和学校就一定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共同促进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本文从家长和学校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两者的合作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推动二者之间相互协调。
关键词:父母;小学教育;家校共育
一、家园共育两个板块的基本理解
(一)校园生活和学习氛围
伴随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也让小学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而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儿童在八九岁的时候就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去同外界建立联系。而根据调查显示,儿童在小学时期是其同社会建立连接,实现初步社会化的黄金期。
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环境和主要场所,而且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学生所面对的对象不只是教师,更有不同家庭的同学们。这也使得小学教育不仅要注重灌输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对其行为习惯进行培养。而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教师的循循善诱以及班级和谐的氛围具有密切的关联。举例来说,在校园中,有许多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孩子,其性格特征和日常行为习惯都有一定的差异,由于个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教育的不同,使其礼貌行为习惯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班级管理方面,老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孩子进行耐心教导,让他们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共同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生活和学习氛围。
(二)家庭生活与学习氛围
孩子早期习惯养成与家庭关系和教育氛围是密切相关的,融洽的家庭关系需要父母的相互包容。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于父母自身的素质水平有密切的联系,正所谓龙生凤凤生凤,在排除先天条件的前提下,孩子未来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能力水平。只有父母自己严于律己,才能成为儿女倚靠的大山,才能让他们从中收获到宝贵的人生财富。为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关注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家校共育的作用
(一)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
家庭和小学的影响会伴随孩子终身,给他们打下深刻的烙印。这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上世纪就有人对100名儿童进行过跟踪调查。经过30年的跟踪发现,孩子最终取得的成就跟他们的先天条件并没有太大的联系。相反,他们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小时候的培养。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上小学的时候,十分调皮捣蛋,上课不认真听讲,但是他拥有一颗对世界万物的探索之心,他的老师也很欣赏爱迪生的性格,一直鼓励爱迪生多多去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他的母亲更是鼓励他去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即便在得知爱迪生把家里唯一的钟表搞坏后,她也没有生气,反而鼓励他将钟表修好。最终,爱迪生成为人人敬佩的“发明大王”。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让孩子充分理解家长和教师
孩子在其成长的旅程中,家长和教师都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孩子的习惯养成和兴趣培养需要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两方面的配合,这也要求教师和家长能够建立密切的联系。例如孩子不爱写作业,上课说话。老师就应该多和家长进行沟通,并且应该用和蔼的态度耐心的同孩子进行交流,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应该从多个层次入手,统筹考虑,优化组合。老师要思想教育和实际行动结合,避免思想教育得空大无用。例如:当孩子的表现有所改善可以给他颁发小红花,或者笔记本这类的奖品,嘱咐和他玩的好的小伙伴给他进行适当的鼓励和督促。以这种较为平和的方式,不仅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同时还可以保护孩子们脆弱的自尊心,防止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更好推进小学工作的实施。
(三)促进家长和小学相互协调
家长和小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两者应该协商一致、共同在教育事业付出努力。只有家庭和小学开花,齐头并进,在教育方式上取长补短,才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否则就可能造成责任分单不均,出现“踢皮球”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有一些拙见在这分享:
第一,家长要不断去学习教育理论,主动掌握一些科学的“ 带娃方法”,而不能以为孩子到了小学,就可以把“责任”完全交托给教师,父母要端正态度,利用报纸、杂志、微信、电视甚至抖音等各大平台,去学习一些育儿经验,或者请教相关的教育专家,多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提升陪伴孩子的质量,这不仅有利于幼儿自身素质的培养,还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工作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孩子能够成人成才,然而如果是一味的去赚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那即便赚了很多钱,也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描述中,了解自己孩子在小学的状况。父母应该学会去聆听,因为父母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更好地了解到孩子最近的状况。这在一方面有利于父母支持小学工作,和小学建立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可以让亲子关系更为和谐,拉进彼此间的距离
第三,家长应该邀请家长参加活动。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去感受合作的乐趣,由于家长的工作时间和小孩子的作息并不完全相符,这也让部分想要同孩子培养亲子娱乐的家长无计可施。而小学可以给家长和孩子之间牵线搭桥,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一些亲子活动。通过亲子活动,孩子能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深深的爱和鼓励,家长也可以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结语:家庭和小学应该齐心协力共同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出贡献,尽管“育儿”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只要双方共同努力,终有一天会开出成功之花。
参考文献:
[1]熊和妮.他们真的不懂教育孩子吗? --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的污名化危机及其批判[J].基础教育,2016,(2).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6.02.008.
[2]吴重涵.家校合作的家庭视角--《家庭优势:社会阶层与家长参与》中译本序[J].教育学术月刊,2015,(4).
[3]高水红.被围困的教育: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阶层生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doi:10.3969/j.issn.1671-6124.201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