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的种子来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3月(中)   作者:章彩燕
[导读]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地变革。在新形势下
       章彩燕
       青田县山口镇初级中学  浙江 丽水 323903    
       【摘 要】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地变革。在新形势下,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势在必行。传统的师道尊严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那就急需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的关系的前提是让爱的种子在老师身上生根。而善意、了解学生、尊重、换位思考、互动、公正是让在的种子在老师和学生身上生根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善意;了解;尊重;换位思考;互动;公正
古有孟子云“民贵,君轻”,今有教育学者李镇西说“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千古一帝唐太宗也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觉得这种说法同样适合于教师和学生,孩子的心灵是块洁净的圣地,只要播下爱的种子,就会结出报恩的果实。
    一、善意是“爱”的核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而爱护学生的基础是有一棵正直善良的心。正直善良是为人之道。只有善意的教育才会温暖。古有哲人云“你要相信善意的力量,在你能力范围内,善意对别人,善意就像空气一样是会流通的,到时会有正面的能量还给你”。新时代的初中生比起20年前他们的心智要更加的早熟,他更加能够理解善意。所有的人都会犯错,那么孩子就更加会犯错。当孩子们在犯错时,我们在处理的时候是否是善意的?当孩子们犯错时请求不要请家长的时候,你的决定是否是善意的?善意不等于示好,善意是一种动机,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在为他解决问题,改正错误,是一种双赢。这跟传统意义上站在家长和老师的角度“完全是为了你”的强加想法性质不同。这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有些老师学生打心里的信任,愿意跟老师沟通,那么就会事半功倍。而有些老师一直在为学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辅导却让学生感觉不到善意,只会吃力不讨好,往往事倍功半。善意的力量不但会让老师自然而然收获尊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愿意与你互动,为你敞开心扉,信任你并听你的的指导和教育。
       二、了解学生是“爱”的前提
       兵家素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说法。新时代的学生充满了个性,也无时无刻不在叫嚣着自己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同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新一代接班人具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因此,对于老师来说更具有挑战性。作为老师,了解学生是“收获”学生的心得前提。了解学生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方面,二是心理特质方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可以更加科学的备课堂,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课堂的主体地位,从而在课堂让学生认可老师,收获学生的心;了解心理特质显得更加重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质,就如医生找到了病因,可以准确对症下药。因此在与学生初期的接触中,我是按兵不动,逐一观察。通过与学生个别谈话、家访、班主任等各种途径摸清楚学生的动态。这样手中就掌握了主动权,当出现问题或者在教学中交流沟通就能事半功倍。
       三、尊重是“爱”的关键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东西,也称为个性。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真正的教育必须从尊重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往往代表绝对“威严”,而“生”代表着绝对“服从”,也就形成了部分现代教师依然会有“唯我独尊”“威严不容挑战”内在情感,遇事只站在了老师为学生着想的角度,只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结果造成学生心里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造成“两败俱伤”。

反过来,教师又难免抱怨学生品质差,师生关系成恶性循环,致使教师不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学习,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不太懂事的学生呢?学生犯了错误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帮学生。尊重学生也不等同于不要批评了,而是在尊重他的人格的前提下去批评,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感受到老师是在教育而不是讽刺和不屑,这样就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尊重学生,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我们的学生才能慢慢的学会去尊重他人,尊重老师,我们的师生,生生关系才能越来越和谐。
    四、换位思考是“爱”的有效方法
    每一个老师都是从学生过来的,时刻回忆你在做学生时候的想法,那么我们心里非常清楚学生要什么。如:我做了一个“关于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是学校三个年级段三个班,调查的结果是初中学生最烦老师“言语中伤”,仅此的就是“题海战术”。
如:因此本着“收获生心”的目的,以不让学生做无用功的原则,我做了下面的尝试:近三年期末卷必做,学生做一张试卷那我至少做五张试卷,上课必须小结,复习资料自己整理不主张“拿来主义”。纸质课外作业我已基本取消(课外作业不能超过5分钟),换成了每天的课前提问,这样我就把课外作业的时间移到了课前5分钟,课后留5分钟巩固课堂知识。一个学期后,几个班的成绩有明显进步。更大的收获是,学生对社会这门学科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同时也让我更走进了学生心里。
       五、互动是“爱”的添加剂
       一名优秀的老师,其真正的水平并不只在于教学能力、教学成绩,还在于她的亲和力或者说人格魅力。展示亲和力和人格魅力最普遍的途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我国学者叶子和庞丽娟认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既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也延伸于课堂教学之外,但主要指课堂教学的互动。
如:“在《文艺复兴》这课中,有一个课堂环节是展示欧洲中世纪之前和文艺复兴时候的人物画。在展示了两幅对比画后,我又模仿了这两个时期的人物表情,做了个调查,你喜欢哪个表情的老师?请说说你的理由?”这个课堂情境设计达成了三个目标:知识点的落实,情感价值观的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拉近了我和学生的关系,展示了老师的亲和力。在课堂之外,作为任课老师,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让自己走下讲台,走出课堂,也是展现自己亲和力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每学期举办的运动会上,完成自己的项目后,我主动关注任教班级学生的比赛,就好像在看自己班级比赛一样,这样做不但让学生暂时忘却课堂的紧张,感受到老师确实把学生当作了自己人,关键是拉近了学生与你的关系,成功收获了学生的心。
       六、公正是“爱”的有效保障
       《论语》第十六篇云“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同样在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在乎老师的不同风格和方式,在乎的是不公正的对待。公正体现的是机会的平等和规则的公正。收获人心并不代表我要放弃自己的尊严,让学生肆无忌惮。而是要用制度和规章来管理,而这个制度规章的制定者主要是学生,同样也要设置对老师的管理,这种双向的约束更具有说服力。
中国自有古训“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让我们用“善意”“了解”“尊重”“换位思考”“互动”“公正”来打开学生的心,收获学生的爱,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铺好一条路。
参考文献:
[1] 任绪斌:《试谈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内涵与特点》,《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1-2期合刊。
[2] 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5] 章志光:《怎样了解学生的个性》,新知识出版社,1958.4.
[6]汤悦  丁中流:《新课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华东师范大学情报研究所,200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