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兰
湛江市第十二小学陈铁校区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00
摘要: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及各项能力快速成长的重要元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并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中达到这一目标。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开展各项行为时主要依靠的是自身兴趣,教师在设计培养手段时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去设计,进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目的,并让学生利用自身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各项能力的快速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如果此阶段的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已经对学生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指出:“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贯穿于我国各学科教育始终并充分发挥出作用[1]。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分析当前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着较多的不良习惯,比如在生活中存在着时间观念较差且不能对时间有效安排、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审题不严且书写不够整洁、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经常存在阅读不准确的现象、在遇到难题时不能认真思考并经常询问他人等,这些不良习惯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起着较大的阻碍作用[2]。习惯属于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且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的学习成绩除了与自身学习能力相关外,还与学生是否具备良好学习习惯密切相关。通过对比学习良好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知,学习良好的学生要比学习较差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因自身存在着不良学习习惯而降低了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养成全神贯注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学习时只有将注意力全部集中才能保证学习效果,而要实现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全部集中于课堂上达到全神贯注的效果,需要学生先具备学习情感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养成全神贯注的良好习惯[3]。
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先要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喜好,目的是通过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喜好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而利用结合后的教学手段引起小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实现学生思维与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中,在达到学生全神贯注习惯有效培养的同时可促进学生后续知识学习的效果。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根据小学生的个性与喜好选择情境,比如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出问题情境去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探究欲望,进而能够在后续知识中获得想要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会全部集中于课堂中实现了全神贯注的培养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并让学生对生活的了解转移至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实现学生快速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目的。由于学生对自己的生活非常熟悉而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课堂中达到培养学生拥有全神贯注良好习惯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养成喜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要实现学生能够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具有喜爱度,但是当前的学生因为学习存在着难度及教学过程中具有枯燥的过程而未能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喜爱度。
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针对以往存在的难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喜爱度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改善,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各项功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喜爱度并形成喜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可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效果,再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本节课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喜爱学习实现了培养学生养成喜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分析,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是图片引入课堂教学中来,进而能够让学生通过直观化地观看去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会因直观化理解抽象性知识而快速掌握知识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学习喜爱度并实现了培养目标。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应用多媒体时采取灵活性应用的方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多样化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同时可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所提升,达到促进每位学生都喜爱学习的教育目的。
(三)利用微课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会限制学生各项能力的成长。如果学生能够在业余时间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中向教师提问,让教师创设的教学课堂可满足针对性教学的要求,除了可以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外,还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不断成长及其它各项能力不断地提高,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有效提高的重要环节。教师在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有效培养时可运用微课教学法,微课的含义是指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制作的方式及利用较少的时间将教学内容的精华展示给学生,并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观看中去思考、理解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未能理解的现象可通过反复观看的过程实现有效理解的目的。若反复观看也未能理解可在课堂中向教师提出,教师则开展针对性教学的过程帮助学生有效理解。
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难点,并站在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个性特点去设计微视频,进而让微视频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且通过直观化的观看抽象性知识,帮助学生达到快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教学目的。在下发给学生后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如果存在不能理解的现象要进行反复性观看,若反复性观看仍然难以理解可以将自己难以理解的环节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中向教师提问并在教师针对性教学的过程后帮助每位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让学生利用自主学习习惯去学习后续更多的知识。
(四)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视合作的重要性,因为当前社会的发展注重的是合作共赢而非单打独斗,需要在小学阶段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合作的思想意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成长。
例如,教师可在教学之前先对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出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环节并设置相应的合作任务,然后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保证分组的效果达到互补要求,并对设置的合作任务进行完成,会因小组成员间的互补达到有效完成的目的,并在完成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可以与他人更好地合作,并进一步提高其他各项能力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帮助教学过程达到学生有效培养的目的,特别是要站在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教学手段可以保证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小惠.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1,(30):3-4.
[2]张海霞.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1,(0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