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国际学校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这其中有许多引人深思的诚信小故事,这些传统美德故事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智慧之源,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用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故事浸润孩子,就是给孩子们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
本文系: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故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CW2018021+研究成果。
一、故事教学适合儿童风格
故事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诚信故事的情节生动、活泼,符合儿童学习的需求和心理特点,故事的世界是儿童最容易理解的世界。在中华传统美德校本课程中引入诚信故事,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故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模仿学习故事中主人公的处事方法。
例如,《什么是诚信》一课中引入秦朝末年季布的故事。季布,做人非常讲信义,只要他答应了的事,不管有多大的困难,甚至有生命危险,也一定会去做的。大家都很信任他,尊敬他。别人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季布遇到了危险,许多人都来帮助他,终于使他脱离了危险,度过了难关。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其中的道理,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只有一个诚实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才能有很多的朋友。如果我们不讲诚信,就会失去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就会失去所有的朋友,从而陷入孤独之中。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学生受到故事的影响,不自觉的效仿季布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说到做到,得到他人的信任。
在诚信故事中,儿童是故事中的人物,他们会凭着一种生命的本能和直觉与故事中的人物对照,或见贤思齐或发现差距。在儿童的世界里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故事中的世界是一个整体。
通过引导学生领悟故事情节,学习故事中蕴含哲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对教学的基础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诚信故事中的哲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他们的成长。
二、故事教学注重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用儿童喜欢的方式与他们对话,带领儿童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对于仍处于小学时期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状态是非常简单的,很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很多教师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不能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但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在听故事时学生往往非常专注。简洁的文字构成的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爱读、易读,也容易引发联想,有丰富的教学内涵。这些故事资源如果能在教学中得到充分、恰当的利用,就能让课堂变得高效,有趣,学生也会获得更加真切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
例如在《诚信最珍贵》一课中讲述了一个不守信的故事,一名赴德国留学生在毕业时成绩非常优秀,他决定留在德国找工作。拜访过许多大公司后,他都被友好地拒之门外。最后只得去一家小公司求职,但也照样被礼貌的拒绝了。理由是这个留学生乘坐公共汽车时曾经3次逃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是信誉社会,对于个人而言,信誉代表着形象;代表着人格。要想在形象和人格上获得依赖和尊重,就需要树立个人的可信度。
这样的诚信故事能够紧扣儿童的好奇心,最后将道理在故事的结尾呈现,让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读有所思。通过诚信故事的迁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逐渐学会在社会生活中做个诚信的人。教师恰当地运用学生喜欢的故事进行启发引导,淡化说教,可以让学生主体的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自己讲述诚信故事,也可以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经历的或者了解的诚信故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又可以增强了他们对诚信的认知与理解。
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不仅是因为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且每个故事背后都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学生能够更快,更轻松的理解和认同这些道理,中华传统美德的校本课程引入故事教学法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