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四川省南部县第四小学 637300
摘要: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遇到问题产生的怀疑、困惑并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才能拥有主动探究的能力,继而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提高小学生 问题意识
引言
在素质课改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对于启发和熏陶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整体的语文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语文思维的有效发散,并在提问环节进行规划设置,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索当中,从而保证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更具有深度和高度。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意识淡薄,缺少充分引导
传统的语文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受考试纲要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对考试关键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随后罗列出一系列考纲中常见问题,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很少让学生自主预习,主动提出问题,再一一去解剖过程,这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虽然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这种好奇心久而久之就被教师的主观课堂意识所阻挠,问题意识受到严重压制。而且教师与家长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妥善的引导,回答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学生提出问题的意愿得不到满足,无法探索到问题的根本,会大大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意识。
(二)囿于单打独斗,缺乏合作意识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同伴互助互学是语文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再加上自身的合作能力薄弱,他们更倾向于自己独立思考。缺乏合作意识,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语文学科具有鲜活性和生动性,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问。如教学《雪孩子》一课,有学生提问:“雪孩子为什么不去找邻居帮忙?”“雪孩子火中救人,难道不怕自己先被火融化吗?”这些问题乍看是理解文本不深刻的表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能够深入故事情境进行思考,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敢于提问的学生并大加赞赏,学生一定会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放下心理负担,积极提问,收获思考的快乐。
(二)引导自主设疑,培养提问意识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设疑,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提问意识。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索,逐个突破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的课程内容。不仅如此,在自主设疑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索。比如,在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内容,然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并合理地提出问题,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自主阅读并深入剖析,有效找寻问题的答案。不仅如此,在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教师可以针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组处理,然后让每个小组就课程内容进行提问,组员分别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通过彼此之间的有效配合就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索。
(三)牵引思考,多向提问
在学生尝试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不仅要让学生敢问、会问,还要让他们从多角度开展提问,让他们在提问中发展思维。
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及时回应,并循着他们的思考予以积极地引导,以激发他们深层次地思考,从而能促进他们多问、深问。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针对他们的提问引导他们去比较、联系,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提问,从而能促进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能催生出新的问题。如在《自相矛盾》一课教学中,有学生提问“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的“鬻”与“者”是何意思,教者引导他们结合上下文开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有学生不懂“其不弗能应也”的原因,教者引导他们发挥想象,扮演这一情节,让他们说说楚人面对他人的质疑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当时的他会怎么回答?学生能从提问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阅读中开展深入的思考。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提问的竞赛,看谁提的问题有深度、有新意,这样能促进学生问题思维的发展,催生高质量问题的产生。学生在提问中可以结合教师的示范、教材的辅助,模仿问题而问,学会从多角度阅读文本,形成多向提问的视角,这样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揣摩人物情感、类比生活经验而问,产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
(四)重视方法引导,培养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对精彩的内容及时评价,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提问和提什么样的问题。(1)针对课文题目提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引导其抓住题目质疑,尝试提出与课文内容、情感表达等相关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曹冲称象》一文中,学生抓住题目质疑:曹冲是谁?他是怎么称象的?最后成功了吗?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快速理清文章脉络,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2)针对重点词句提问。每篇课文都有关键词、中心句和重点段落,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如《春天》一课有一句“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有学生提问:“抽出”能否换成“长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巧妙,感受文章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3)针对矛盾处提问。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对矛盾处进行了重点描写,抓住了它们,就抓住了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在《一匹出色的马》一文中,妹妹开始说自己走不动了,但后面却拿了柳条蹦蹦跳跳地比“我们”先跑回家3有学生对此不解,提出疑问=联系前后内容进行分析,学生明白了,原来是爸爸面对妹妹的撒娇,利用游戏巧妙转移注意力,没有评判和指责,留给我们的是教育的机智和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围绕文章矛盾点提问,学生不仅能学会提问的方法,更能培养发散性思维,使问题意识得到增强。
(五)加强知识链接,走向社会生活
语文学习是基础学习,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尝试多种教学模式,从中筛选学生喜欢的上课模式。教师的教学空间有一定的局限,可以引导学生适时走出课堂,走出教室,去关注语文问题和社会问题。毕竟语文离不开社会,教师将语文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结束语
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学问学问,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提问不是数学等学科的专利,语文学科也需要,需要有质疑的意识和勇气。如果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对他们质疑能力的培养,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唐占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6):90-91.
[2]虞冬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20(35):22-23.
[3]黄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A].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2.
[4]王强.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J].家长,2020(29):177+179.
[5]杨静.小学语文视野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8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