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维莉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端淑小学 四川眉山 620200
摘要:为提高校园美育工作的成效,提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互动美育模式探究。在分析美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美育模式实践研究,并对美育成果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实践结果,对美育工作的开展方式进行探讨。通过该研究,以期为美育发展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美育模式;美育现状;互动美育;
中图分类号:G40 -014 中文标识码:A
0引言
在现代教育模式下,作为由全体人类构成的大家庭,社会不仅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其也是贯穿人们一生的最大的课堂[1]。因此,社会美育可以理解为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的一种延伸和传承,在此环境下,做好家庭和学校美育工作是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美育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更有重要的长远意义,同时鉴于现阶段美育的发展现状,其发展空间也是十分广阔的[2]。学校在开展美育工作时,其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原则是将教育的最终对象设置为“社会和社会的人”[3]。基于此,各级院校要积极思考,如何通过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对美育。
关于“学校美育”,蔡元培曾有过“本院以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的观点,其不仅对于当时的美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前瞻性指导价值,对于现代院校美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4]。学校美育工作的研究和开展,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的,以此为根本,结合社会文化传播和审美方式的转变,从日常生活事物中对美育教学资源进行挖掘、启迪和创造,只有这样,在对美育的传播方法、路径和策略进行研究时,才能真正实现美育文化教育的价值,表达出美育工作所要展现的思想内容,引起学生对社会文化和个人价值的思考[5]。受美育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的影响,各级学校对于美育工作的开展及教学模式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互动美育模式探究。以期为校园美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美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不断增加,在此环境下,美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分析美育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美育工作更多情况下是依托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的,虽然美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作为单独的教育内容存在,但其发展离不开教育体系的支撑,其开展也是多种教育成分协同配合进行完成的。在已有的美育工作经验中,要实现从根本上对学生的美育培养,首先要建立起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知能力,以此逐渐形成人文素养,以此为基础,进行美育工作,可提高工作本身的可实施性。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依据其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美育课程,教书育人,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美育教育,同时,地区与对此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为美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美育体系的初步形成提供良好基础。除此之外,国家也积极鼓励、支持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并通过出台政策、发布文件的方式,对美育工作的管理与运行机制进行规范,确保其能够合理运行,并在教学资源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为美育体系的创造良好环境。
2互动美育模式探究
在上述基础上,本文通过完善的教学活动对美育模式进行探索。首先,在学校教育中将美育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通过互动的方式实现对美育模式的创新研究。具体美育教育实践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美育融入校园日常生活之中。将经典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学内容,例如古诗词等进行传输,同时考虑中小学生的实际阅读爱好及习惯,附以生动的、与诗词内容相契合的图画,更加直观地展示诗词中的美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展示内容进行理解与感悟,以此实现对学生审美的引导。图1 为校园内的美育设施建设。
图1 校园美育设施建设
其次,建立校园美育角,对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并提供实际操作设施。随着现代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学生对于传统艺术作品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的,缺乏直接接触,因此,对传统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缺乏直观感受,无法形成深层次的审美观点。通过在美育角设置刺绣、剪纸等艺术作品以及操作工具,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此过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学生建立良好互动,提高学生对审美规律的基本认识与尊重,扩展对美的创造与欣赏能力。图2 为校园美育角建设情况。
图2 校园美育角建设
除此之外,将现代美学艺术形式融入到美育教学之中,美育的内容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美的理解,也要结合现代的美学内容。通过开展手工课程,对现代艺术形式、表达方法以及美学特征进行学习。图3和图4为现代美学教育内容的开展情况。
图3 校园拓印活动建设 图4 校园立体图画绘制活动建设
最后,除了通过上述专项化的美育方式外,依托校园自身的艺术类课程,融入美育内容,进一步实现美育。在课堂上以培养真善美和谐发展的学生为落脚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将宏观人生目标与课堂相结合,并在课堂上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其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在问答过程中实现对美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实现美育感性上的理解,以此为美育实践探索提供可操作、可持续的现实通道。图5为美术课堂中的美育教学情况。
图5 传统课程中的美育建设
3美育案例分析
《拓印游戏》是一门四年级的版画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拓印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新的材料和技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和发展。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家庭作业的反馈,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习知识。
第一,利用新材料,利用游戏进行愉快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版画。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前用铅笔和画布画画的方法。让他们画真实的东西,并在一到两分钟内完成版画工作,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感到快乐,有成就感。为下一步的版画磨纸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用演示的方法,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获得绘图过程。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和打印的过程,教师用投影仪演示了摩擦和打印的过程。学生们仔细而迅速地观察到了涂抹和印刷的过程。原来的摩擦和印刷是非常容易的,效果非常漂亮,可以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在教师示范后,学生们被要求总结揉印的步骤。
第三,形象展示,多维评价。学生作品不仅是一幅画,更是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让他们把他们的作品放在展板上。当他们完成他们的工作时,他们会很高兴地展示他们的作品,同时,他们会通过通信来评价对方。例如,一些学生认为他们画得好,一些人认为他们的颜色是美丽的,一些人认为他们很有创造性,反映了教学的多维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因为自己的拓片而感到兴奋和高兴,更喜欢美术课。
4美育成果分析
在上述美育模式下,学生的自身的美育素养得到了良好培养,审美心理得到极大鼓励,在人格美、学识风采美、美的发现、创造能力方面均有一定的提升。施教者与受教者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降低了美育的接收门槛,使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的同时,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并形成了健康、全面的审美情趣。通过课堂,这些素养都实现了完整呈现。而对于如何具体要求和评价学生的审美化程度、教师在课堂上的美育水平,其实难以通过规范性制度进行评价的,而是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综合考察,以分级、量化、明晰的不同指标要求,对美育成果进行评价,这是以施教者在教学活动中分析美育因素的能力为基础的。
同时,随着从美育模式的研究“知美—赏美—践美”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对校园美育范围和深度的拓展,有规划、有组织、有行动地提高了校园美育工作成果,其使得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社会声望有所提升。
5关于中小学美育的探讨
根据上述对美育模式的研究,本文认为,美育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从非自觉到自觉的美育。在美育的非自觉阶段,教育教学过程师生双方的互动,是判断美育效果的主观标志,也是教师教学活动成就感的来源。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自觉美育的建设,提升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提高教育效果。其次,关注对不同审美因素挖掘。校园、教室环境、课堂语言、节奏等外在的美,文化氛围、教师对表达技巧的应用都是影响美育的重要因素。教育者要按照中小学学生的接受水平,“简化”教育美学和学习美学的难度,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细节进行合理简化。最后,可以借助美育的直接学科进行教学。美术、书法、戏剧等艺术学科为美育的直接关联学科,这些艺术形式最贴近的美育内容,是进行美育的最佳途径;
6结束语
对于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开展及模式探索,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但无论是着眼于当下,还是从长远角度出发,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和意义。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确美育的特点,与传统教育内容不同,除理论基础知识外,其更加注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需要感性与理性上的双重感受,以此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美育的目的。本文提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互动美育模式探究,通过加强互动的方式对美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该研究,以期能够为各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美育教育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祈然, 张宇恒. 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我国美育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1978年以来国家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008(001):41-50.
[2]修远, 徐杨. 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立德树人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 2019, 000(10): 97-101.
[3]王亚芹, 王宇婷. 实用主义与美育的“落地性”——兼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当下省思[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022(005):34-39.
[4]谭好哲. 从艺术为人生到人生艺术化——中国现代美育价值追求的内在转型[J]. 中国文学批评, 2020, 000(004): 36-46+156.
[5]郭声健.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一部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J]. 美育学刊, 2021, 012(00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