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艺
重庆市涪陵城区第七小学校 邮编:408000
[摘要]阅读好比激扬我们人生的一艘巨轮,能够带领我们遨游四海。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阅读,唯有阅读使人的思想和智慧得以提升,于成长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加深思想的厚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钻研文本,通过主动思考和体会情感,加深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最终达到所思所悟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而整本书的有效阅读,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增强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新的标准要求我们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采取整本书教学策略来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同时提高其阅读技巧,教导学生投入情感阅读来提高其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策略;能力培养
一、小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阅读习惯养成和基础知识牢固的重要时期,教师要重视阅读对学生成长及学习的重要性,更要指导他们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因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量,还能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对今后的自觉性阅读和感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要重视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激发对知识的探索欲,萌发求知欲,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运用整本书的阅读策略做引导,这样既打开了阅读兴趣这一“突破口”,同时又循序渐进地滋养着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最终把自主阅读当作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单篇”变“整本”,树立正确阅读观
教师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采取针对性讲解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方式过于关注学生对于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将文章所表达的内涵通过分割的方式来进行讲解。学生理解到的内容仅仅是文章的表面含义,教师在对文章进行分解讲授的过程中忽略了语言的内涵。新课程标注的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理解,所以教学由“单篇”转“整本”,树立正确阅读观,是对新时代学生阅读能力的新要求。
整本书阅读则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大量文篇来对文章的内涵和文字间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入的探索,而且整本书首先在阅读量的方面就远远大于传统的单篇阅读模式,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多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文章进行总结分类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同时,整本书阅读保证了学生足够的阅读量,更有利于素材的积累,对日后的读写结合大有裨益。同时,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更多不同形式的文学体裁,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嗅觉,对于发展学生的写作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任务式提问,项目化推进
1.针对性提问。从高年级学生应有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着手,提出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明确目的和掌握方向地阅读。同时,提问要坚持围绕文本内容和年段要求的语文要素训练点展开,意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2.项目化推进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设置多个主题探讨式、自主思考式的阅读发展项目,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后,逐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理解,抓住文本中的要领——目录、小标题、人物形象、情节设计等,不断深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感悟式阅读,加深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时,投入情感地阅读时必不可少的,因为文章的本质就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掌握了作者写作时候的内心情感便是掌握了文章的核心,融入情感之后的阅读,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文章表达的内涵,同时更加快速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核心素养。
比如《草房子》中,男孩桑桑的六年小学生活刻骨铭心,经历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加上文段中对草房子如诗般的描绘,将水乡独有的自然风光呈现于世人眼前,最终令读者融入进淳朴真挚的人间情,作为同龄人的学生也会对童年与友情产生更深的感悟。学生投入情感阅读可以对作者描绘的故事更加感同身受,增强学生的共情能力,同时在投入情感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在赏析式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来阅读文章,还可配以音乐、动态视频等方式,达到体会人物的思想和内心,领会文本的深层内涵的目的。
(四)聚焦关键事件,思辨引领阅读
1. 梳理统整主要事件。指导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情节中梳理出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情节,令学生实践运用统整整个文本的策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2.辩证思考关键事件。关注关键事件的作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关注事件的关键点,由此折射出关键事件对主人公会产生的影响;带领学生用书中所述来证明自己的看法,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通过主题的探讨,点拨学生边阅读边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受到一定的阅读启迪,最终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我教育。
3.感悟后寻找内在联系。项目化推进阅读的进程中,先引领学生掌握此类阅读方法;再半扶半放,任务式引导学生理解运用;最终放手任学生于阅读中自发寻找文本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实现深度阅读。
4.迁移拓展到生活中去。通过阅读教学中与他人交流读书的感受,让学生自觉深入到文本内容,并糅合进自身的理解,佐以文本为论据,实现“读——思——议”的阅读体验,最终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生活有机结合。例如:在《草房子》的阅读推进课中,引导学生明白:小说里不光是孩子们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大人们也有各自的苦难。曹文轩想表达的不仅有孩子们的成长,也有成年人的成长。成长总在苦难与磨炼后,正如书中人物那样,我们也要学会勇敢坚强地经受住苦难的折磨。或许我们不可能像书中人物那样,经历人生的跌宕起伏,但通过阅读,百味人生便可略尝些许。这才是阅读的魅力,我们要通过阅读,将里面攫取到的养分应用到生活中去。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学生将阅读转化成为一种习惯,感悟文本深刻的涵义,启迪自身不断进步且完善。
(五)阅读内容多样化,学生视野更开阔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找不同的阅读素材来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是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在刚开始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学生可能对文章的核心内容理解不够到位,这是由于学生缺乏阅读积累的缘故,所以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给学生提供较多的阅读素材,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阅读素材来为学生挑选不同主题的文章让其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后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不断开扩其脑海中对这个世界新的认识,拥有新的感悟,提升自己的阅读成效。
三、总结
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在一篇篇文章中去理清阅读方法的千头万绪,倒不如着重培养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策略的运用。整本书阅读是通过大量的素材阅读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累,增加学生的阅读素材储备,同时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对比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文章之间的内涵联系,积累大量的文学素材,提高综合文学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对各种社会现象及文学情感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已经达到了培养阅读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导学生投入情感进行阅读,同时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来开扩学生的视野,这对于提升学生综合阅读素质是非常有效的。在之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研究提升小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韩倩.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与优化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8(09)
[3]卢志娟.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9)
[4]苏军.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模式的教学策略分析[J].语文学刊,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