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提高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马媛
[导读]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教育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马媛
        广西百色市西林县罗湖实验小学 533599
        摘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人的内生动力,诵读中华诗典,传承中华文明的口号已家喻户晓,悠悠五千年华夏文明之所以在中国大地经久不息,其独特的魅力影响并孕育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深处。近年来,中国的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教育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策略
引言
        在全面深入的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提出新的要求,教师需要立足语文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具体到实践中,教师需要先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致,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习惯,不断积累语言基础知识,并在深入阅读后提出问题与见解,以此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一、现阶段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1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还未适应
        新课程改革当中,很多教师都开始进行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模式的新尝试,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存在很多现实问题的。首先,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然后,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能力不足,分组讨论时的管理难度更大。最后,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重点的把控能力较差,并且时间观念也比较差,教师很难把控学生的课堂讨论时间。这样一来,教师要是不采取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会被认为是因循守旧,没有紧跟国家教育改革潮流。要是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教师自身也很难应对这些问题。总的来说,教师自身还处在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过程当中,也还没有充分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
        1.2学生无法在阅读中发现乐趣,阅读兴趣较低
        由于受限于阅读学习的形式,所以在大部分学生心中,阅读是一项枯燥、无趣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根据教师的所布置的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阅读学习,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性采取大概通读的方式,很难会有学生愿意深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情感表达等。面对学生阅读兴趣丧失的这种情况,再精彩的内容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学生更不会进行积极主动的阅读学习。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也有一定责任,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将大部分精力都放置于阅读技能的传授中,而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置之不理。长此以往,学生会减轻对阅读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不走心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阅读任务,致使学生阅读学习质量不断下降。
        1.3教学进度较难把控
        相较于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改革当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由于课堂主体发生了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课程进程对于学生状态的依赖性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不能像以往一样独立把握课堂进度,所以常常会拉慢教学进度。教学进度一旦被拉慢,那么学生的作业和训练时间也会被压缩,这样很可能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因为课堂教学耽误了太长时间,导致教师在练习讲解当中不得不加快进度,保证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策略
        2.1阅读积累,丰富语言基础知识
        阅读是掌握语言和丰富基础知识的捷径之一,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办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策略激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汲取知识,促进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大量的阅读素材作为支柱,故而除了课堂阅读之外,教师需要扩大学生的语文阅读面,要求他们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以及儿童书籍,比如《小王子》《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其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学习吸取语言内容、文字资料,以此为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为学生筛选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列出清单,要求学生每一天要读多少书,每一年要读完多少书,并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作为积累,编写阅读笔记以及体会感想。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丰富语文基础知识,不断积累阅读技巧,也能使他们拓宽视野,逐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2结合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一节阅读课堂中,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阅读体会,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课前准备环节中,教师需要对所教文章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结合其中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除传统方式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新型辅助工具,结合其中丰富的表现形式,为学生提供图片、音频、视频等精彩的学习资源。通过合理的方式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形成理想的学习氛围。此外,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有限,通过这样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自主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的能力。
        2.3角色扮演,情景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游戏,所以我们也可以考虑把游戏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比如,我们在进行《巨人的花园》这篇阅读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可能也许都能够想到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文中的对话进行朗读。这固然是一种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的方式,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再往前一步,把这样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升华。比如,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扮演巨人、爬树的小男孩等不同角色,然后模拟整个故事发生的场景,这样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故事当中的人物,也就更加能够投入其中,更加直观的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并且,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方式,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增强学生对于这些阅读篇目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游戏形式当中去增强对于文章的感受,寓教于乐,要比教师一遍遍强调和渲染更加有效。
        2.4注重语文阅读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它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深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可以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出发,重视语文阅读交流,让学生在实际的交流和训练中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猫》的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段阅读,让学生与同桌以契合文本内容的方式朗读课文,从而在增强课堂教学活跃度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依据本篇文本的写作结构、语言技巧等元素,描述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从而增强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意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不断提升阅读能力,丰富语文基础知识,从而实现综合发展。教师要使用多种策略与途径,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带领其进行合作交流,做到共同进步,促使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办法,不断加大知识深度与广度,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登峰.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读写算,2020(36):157-158.
[2]于冬丽.探析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智力,2020(34):25-26.
[3]郭居荣.新课改背景下提高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20(08):153-154.
[4]高惠彦.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31(12):62-65.
[5]陆虎.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7(44):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