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周芳芳
[导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起一个基础性作用,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学校的语文教学。

        周芳芳
        (广西横县百合镇第三初级中学        广西        南宁        530302)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起一个基础性作用,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学校的语文教学。同时,国家提出要立德树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并要求在语文教学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升抗压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之中更加顺利,能够促进我国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所生活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影响成人的工作,同时,对于在校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使其能够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之中积极地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一、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初中生心理的形成起着绝对性作用,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与叛逆期,学生很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同时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强,校园暴力事件大多出现在初中,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在各学科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之中,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有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当今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学校教师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我国教育部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强调以德树人,促进学生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然而,学校中的真实情况是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教育在于传授应试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焦虑,对学习厌烦的情绪视而不见,甚至把其列为不积极学习的表现对其进行批评。是学生持久的在消极情绪之中逐渐失去对学习的乐趣,很容易脱离集体,很难与他人能够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
        2.学校与家长不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由于升学的压力,家长与学生的关注点永远在于学生们成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容易使得青春期的学生出现叛逆心理,使其故意出现违反学校和班级纪律以及抵制教师的言行出现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健康成长。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
        1.学校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环境是促进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外在条件,学校应当为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在环境之中表现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鼓励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队伍
        学校应当关注每个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要让教师认识到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其将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其次,要让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短时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通过整个教学体系慢慢去渗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最后,学校应当为语文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帮助其不断学习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中渗透的可行性。


        四、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1.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的交流,逐渐引导学生心理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故事性极强的文章教学,让学生进行文章内人物的角色扮演,将抽象的故事情节再现出来,通过这种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学生对课本的感性认识。
        2.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加强情感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首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通过语文材料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同情心,发挥情感体验对其心理健康的作用。初中语文课本之中包含有众多可进行情感教育的内容,如描写亲情,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描写伟人优秀的道德品质等文章。教师可以深刻的挖掘这些文章之中可进行道德渗透的元素,在课堂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加强其情感体验,对其进行熏陶,使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之中《背影》这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渗透父母的伟大,通过师生对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的日常相处,帮助学生关爱父母,尊重父母,感恩父母。
        3.学校改进教学评价模式,重视激励教育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是注重教学结果的教学评价,在这种评价模式之下,学生与教师都过分的注重教学结果以及学习成绩,忽视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重视激励教育,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改变自己传统的观念,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在于学习成绩,而在于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通过利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引导学生不断发扬自身优点,可以帮助其优化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语文教材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中,教师在介绍鲁迅先生小时候为了不迟到,在书桌上刻“早”字的故事,不断激励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使其在日活之中,能够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反省自身的不足,并做出改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其今后的全面协调发展。
        4.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之中组织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由于初中生较为自闭,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很容易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会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要不断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其能够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并且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以及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论语》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深刻理解论语的含义,了解其论语的启示,对自己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总结
        总之,初中生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之中,改变自己传统的评价思想,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通过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渗透,帮助其产生情感共情与同情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不断采用合作教学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实际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德,有助于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帮助其克服各种压力,为我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苗丽娥.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6,(3):21.

[2]刘文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
学研究所.2019 年度教育发展研究规划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9:1552-1552.
[3]何利军.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考试周刊,20 19,(97):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