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技巧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章佳琪
[导读] 因此本文从区域活动材料视角进行研究,提出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潜在的问题,突出能够完善材料投放的途径,旨在提升区域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章佳琪
        斗门街道中心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园活动中,区域材料是否合理的投放是影响幼儿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区域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对于幼儿的兴趣、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技巧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从区域活动材料视角进行研究,提出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潜在的问题,突出能够完善材料投放的途径,旨在提升区域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科学性
        在幼儿园教学中,区域活动是经常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区域活动内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自行选择活动的内容。一般而言幼儿园的活动区域主要有构建区、阅读区、美工区等,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投放合适的材料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幼儿可以利用材料开展相关的活动,提升幼儿的感官体验[1]。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对于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材料的不合理性或者不科学性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区域活动材料既要满足教学的需求,又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材料投放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幼儿园活动材料的投放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活动区域的材料投放能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当前在众多幼儿园还没有完全掌握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技巧,导致区域活动的开展效果不佳。
        (一)区域活动材料的教育意义不足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目标中看,很多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只是服从教学大纲的要求,区域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比如在教师的组织时间内,幼儿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根据兴趣进行自行游玩,但是在其他的教学时间段,区域活动并不是随时开放的,由此导致区域活动材料的教育意义不足,为了切实提升区域活动的教育意义,需要为幼儿提供多层次的活动材料,同时还要注意合理的安排开放的时间,比如可以在饭后或者课间休息的时间,让幼儿到区域活动中进行自主游玩,能够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这样才能起到区域活动教育的价值[2]。
        (二)区域材料一成不变,影响了幼儿的兴趣
        很多的幼儿园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固定的,从学期初始到学期末,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没有更新的,幼儿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幼儿对区域活动的材料都比较熟悉,区域活动便无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对活动缺乏兴趣[3]。所以要定期的对区域活动材料进行清理与更新,保持活动材料的新颖性,才能够满足幼儿的需求。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幼儿园的工作任务繁重,很多的幼儿教师没有注意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很多的材料已经相对陈旧,但依然处于使用状态中,由此导致区域活动材料无法激发幼儿的乐趣。
        (三)区域材料缺乏探究性和操作性
        在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上,材料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是也要注意活动材料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自制材料的过程中会利用已有的半成品材料来制作材料,但是往往因为教师个人经验有限容易出现材料不适宜幼儿操作的状况发生,降低了材料的探究性[4]。大部分班级的多数材料都是高结构化的材料,直接规定玩法的成品规则游戏材料和教师自制的规则游戏材料,一旦脱离教师预设的操作方法,幼儿就不能有其他操作方式,从而影响了幼儿对材料操作的兴趣。
        (四)区域材料投放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不同,区域活动对于幼儿的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的幼儿教师意识不到材料的重要性。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中,不能够选择适合幼儿年龄需求和教育目标的材料,而是以教师的想法为主,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导致区域材料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层次性,不能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需求。

举例来说,在活动的开展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活动的开展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对于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并不明确,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中也就忽视了多元化需求的考量,教育的效果也会极大地降低。
二、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有效性的策略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的进行活动,选择自身的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教育。因此要合理、科学的进行材料的投递,才能够切实提升区域活动的教育效果。
        (一)剖析幼儿身心发展需求,投放多系列的材料
        对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也需要依据幼儿的身心需求,提供相适应的材料环境,要选择多系列的活动材料,遵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入深进行材料的安排,使区域材料更加细化。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提供不同层次难度的材料,并对幼儿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幼儿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提升。比如在美工区,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材料:蜡笔、水彩笔、空白纸、铅笔、水彩粉等,对于绘画基础比较强的幼儿可以选择水彩粉进行绘图,而能力比较薄弱的幼儿则可以选择蜡笔进行绘画。
        (二)要定期的更新区域材料,保持区域材料的新颖性
        幼儿园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幼儿的需求,在不同的阶段对区域材料进行调整和更新,让幼儿对区域活动保持好奇心。即便在不同的时期,教学的目标一致,但是也要合理的更换材料。比如在阅读区,前期备受幼儿喜爱的书籍变得无人理会了,教师就要观察幼儿的变化,分析幼儿不愿意阅读的原因,比如书籍比较陈旧,书籍的内容已经很熟悉等,然后可以动员幼儿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带到幼儿园,和同伴进行分享。还可以定期更换新的科技书籍,让幼儿进行阅读,并将故事讲给同伴听。材料的动态性能够保障各班资源的共享,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
        (三)根据幼儿的需求投放半成品、废旧材料
        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时,可以选择投放一些半成品或者废旧材料,因为成品过多,有的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半成品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幼儿可以按照自身的想象进行创造,做出自己预想的作品。利用在美工操作区,可以提供水彩笔、蜡笔、画纸、石头等各种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描绘出丰富多彩的作品。相同的材料在不同的幼儿眼中会有不同的作用,废旧材料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和原始材料相比,半成品或者废旧材料更有利用价值,更有利于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
        (四)依据幼儿的需求,材料的投放要讲究探究性
材料投放要具有目标性,能够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进行知识的探索,根据幼儿的活动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比如在六一儿童节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受节日的快乐,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彩色纸条、气球、卡片灯,让幼儿参与活动区域环境的创设,通过活动的参与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活动材料的投放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促进幼儿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引发幼儿的思维发展。比如可以为幼儿提供磁针、回形针、铁钉、纸片、塑料等材料,让幼儿感受磁铁可以吸附铁制品的特性,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什么物品可以被吸附,什么物品不能够被吸附,通过探索尝试,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结论
  学前阶段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要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创新学前阶段区域活动的内容,增加幼儿更喜欢的区域材料,提高幼儿社会交流的积极性。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积极展现自我,学会尊重别人,互帮互助,形成健康的人格魅力。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非常值得幼教工作者探索的内容,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材料投放的有效措施,全面促进幼儿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丹凤.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3):95.
[2]解玉萍.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误区分析及改进对策[J]. 科教导刊(下旬),2019(02):134-135.
[3]杨燕萍. 谈区域活动中开放性游戏材料的投放策略[J]. 才智,2020(07):66.
[4]李雨晴. 与材料对话,引导幼儿深度学习[J]. 财富时代,2020(06):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