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李翔
[导读]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还具有至高无尚的美。”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翔
        亳州市第五小学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还具有至高无尚的美。”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美学观点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加工和整理,以形成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审美信息。
        数学是一门优美的学科,但小学数学对学生的美学教育却常常被忽视。小学生虽然可能会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但尚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并使之与自己的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一、在教材中感悟美
        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行的数学教材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中,我让学生扮演顾客和超市营业员表演一番,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的举手要参加。让他们分组,每组有不同商品的价格,每个同学又配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活动开始后,教室里买卖声不断,就像在生活中一样。学生在此过程中感悟到了数学之美。
        再如在许多几何图形中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一走进教室,教室里所有学生的目光都聚集于我的胸前。“哇”,有的学生忘乎所以地叫了来:“李老师,你今天真帅气!”我就问:“为什么,今天老师看起来这么帅呢?”学生马上叫起来:“老师的衣服上贴了各种各样的粘纸,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学生被我这一举动一下子吸引住了,所以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他们学得特别带劲。离下课还有近五分钟时,我布置了一个节目:“请小朋友们把发下来的卡片制作成一张明信片,正面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粘纸进行组合拼贴,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送给你最好的同学。”学生特别兴奋,直到下课都不愿停手。在教学中我们要让数学成为“人的数学”,让数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要挖掘数学内在的美,使学生喜欢上数学。
二、在活动中体验美
        数学概念对孩子来说非常抽象。建立数学概念要靠具体的形象思维,从而体现数形结合。例如,学习“十进制”的进位加法,要运用“凑10法”,怎样建立概念,需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图形来摆一摆,动嘴说一说,体会一下“凑10进位”。这样,通过形象及表象的思维,建立起抽象的概念。这本身就是一种美育教育。又如,在《统计》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数一数大象伯伯家来客人的情况,从而得出来了哪些动物,哪家动物来的多,哪家动物来的少,渗透出统计知识。这样的选择和设计与当今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处理,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
        再如在《认识物体》时,我设计了“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把操作活动和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给名称再去摸相应的物体。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在数学知识和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育的因素得以体现。所以要精心的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育教育。
三、抓住教学过程,帮助学生领悟美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觉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水平有限。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美育的原则和方法,给学生较强烈、较新颖的感知。比如在讲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这样引入:“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孙悟空不在家。八戒就带着30只小猴子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对小猴子说“你们一共30人,每人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吧”,八戒怕猴子们不相信,还列出了一个算式。没多久,孙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一下子把小猴子弄得莫名其妙。悟空指责他不老实的理由在哪儿呢?”这种讲法与直接引入相比,其优势是不言自明的,把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学习对象上来,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又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演示龟兔赛跑的画面,模拟时针和分针在同一时间内所行路程不同的活动过程,接着出示实物的钟面,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认识钟面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一分钟的时间概念,我又设计了这样的课件:随着秒针的走动,相应的走过的每小格逐渐改变了颜色,同时配以美妙的音乐,学生在静静地感悟“1分钟有多长”的同时,通过用眼看,用耳听,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并且领悟到了知识内在的美。
四、从习题中渗透美,开启生活运用美
        数学应用题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计算问题。教学时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美育价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学校开展植树活动,低年级207人,每人植1棵树,中年级189人,每人植2棵树,高年级215人,每人植树3棵,全校共植树多少棵?”我教学时,在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能美化家园,改善环境;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这是一种美的行为,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例如,我教学生学习“对称图形”时,可先引出圆。我先问学生,汽水瓶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正方形或三角形?有的学生便会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外观美观。这时我便引导他们:“谁能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回答?或所见过的知识回答?我先让学生讨论一分钟,可得出:圆是对称图形,而且圆的直径都相同,所以圆的盖子顶起来相对容易,不易掉进小瓶里。如果瓶盖是正方形盖的话,水会洒出去,肯定不能。这样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知识处罚使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倾身于课堂美育培育的氛围,感受数学之美,使抽象之美生活化、具体化,充分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时代错过了一些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总而言之,在数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它对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都大有益处,因此,美育教育一定要寓教于乐。数学的美育功能正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有数学的美去营造更强烈的美育氛围,去塑造一代美的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