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艳琼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实验小学 610400
摘要:教师基于“深度学习”开展数学教学,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与探究,并在思考与探究中实现思维的创新。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开展渗透性教学,运用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创造性教学,并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以深化整体性教学,同时还要有机联结各教学要素,构建整体知识框架,从而不断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发展,浅层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所以教学的方式要做出一定的创新,于是目前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教学中主体应该是学生,所以教师要坚持生本理念,改善现有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深度教学。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领域,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基于学生认知经验,开展渗透性教学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课程的教学为载体,基于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而形成的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但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讲授,出现“唯知识化”的现象,课堂教学没有顾及学生的认知经验,抽象而枯燥,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为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可在数学教学中基于学生的“深度学习”视角,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为基础,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旧认知进行结合、渗透,从而让学生将新知识内化、吸收,建构清晰的知识体系,掌握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数学认知情况,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让自己的思维贴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题目及配图:“张阿姨用十八根一米长的木条围出一个长方形的花圃,要怎样围才能让花圃的面积最大?”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其认知经验,让学生结合多媒体中的图形进行探究,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当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画出相应的图形并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图形,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有序列举的重要性,只有有序列举才能不出现遗漏或重复的情况。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让教师清晰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已有认知的局限性,并对自我认知进行相应的调整。然后,教师让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列举,在表格中写下所有组合可能性,从而快速发现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长方形花圃的面积最大。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将新的数学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实现了更新、发展。这样的渗透性教学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实现创造性教学
数学活动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经验的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数学活动的需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极思考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确定、主导活动的流程,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流程参与活动,这容易导致整个活动流程过于形式化,缺乏创造性。因此,教师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根据数学问题制定活动方案,搜集相关资料,从而有效解决所提出的数学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不断丰富认知,创新思维,并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学习“认识比”时,学生提出“比是什么”“比如何分类”“数学学科的比和比赛里的比有什么区别”等一系列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比是什么”是核心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设计相关的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核心问题的答案。教师可将数学教材中的两道例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例题开展相应的探究。第一道例题是“妈妈在早晨准备三杯牛奶和两杯果汁”,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果汁比牛奶少一杯”“牛奶是果汁数量的二分之三”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初步揭示“比的含义”,从而让学生简单了解同类量的比。有了第一道例题的探究经验,学生在探究第二道例题“速度问题”时,便轻松多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相关知识学习,也能让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创造性教学。
三、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深化整体性教学
想要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对学习要素的融合情况。数学学习不是记忆数学知识或将数学知识进行叠加的过程,而是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并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习要素之间的联系,并有效整合各个要素,以深化整体性教学。在“深度学习”视角下,教师要注重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使学习要素实现有效融合。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灵活处理与加工深层次的信息,也有利于深化整体性教学,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实现教学要素的有机联结,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会把一个教学内容拆分成多个部分,通过多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然而,有的教师在拆分之后,却没有将各部分教学内容再次整合,为学生搭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样的教学行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记忆过程,而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系统化整合,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而要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学生就必须将碎片化的知识组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框架。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要素的有机整合,可通过多样化的深度探究活动让学生实现从课上到课后的知识迁移。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圆心、半径、直径、画圆的方法等不同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头脑当中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学生只有在头脑中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框架,才能从这个知识框架的不同角度进行深度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思考数学问题,如设计一题多解的题目等,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不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是指学生的一种学习状态,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本文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基于学生认知经验,开展渗透性教学;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实现创造性教学;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深化整体性教学;实现教学要素的有机联结,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1]马文姝.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研究[N].科学导报,2021-05-14(B03).
[2]张慧.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1,(05):56.
[3]陈丽云.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35):57-58.
[4]王霞.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1,(1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