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提升的初中化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以“我与晶体共成长”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马春秀 陈美威
[导读] 本文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创设“我与晶体共成长”的真实情境开展项目式学习,引领学生设计、制作和展示大晶体作品,在完成项目任务中深度学习溶液的相关知识,构建认知模型,体验化学之美,提高学科素养。
        马春秀  陈美威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本文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创设“我与晶体共成长”的真实情境开展项目式学习,引领学生设计、制作和展示大晶体作品,在完成项目任务中深度学习溶液的相关知识,构建认知模型,体验化学之美,提高学科素养。
        【关键词】学科素养;项目式学习;量化评价;晶体;初中化学教学
        项目式学习(PBL)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任务为驱动,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和方法引导,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即项目),使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化学学科中开展项目式学习,基于真实情境提炼学科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本文以“我与晶体共成长”项目为例,介绍初中阶段如何在基于学科素养提升的情况下开展项目式学习。
1   项目的设计
1.1 初中化学实施项目式学习的一般流程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参加各类探究活动,但由于七年级、八年级学生接触的化学知识较少,九年级才开始化学,却面临中考压力时间紧张等制约因素,因此初中化学开展项目式学习时,选题要考虑其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学习流程尽量简明易操作,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相结合针对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本课题组通过实施多个项目式学习案例,总结出在初中化学学科实施项目式学习的一般流程,见图1。根据项目内容的难易程度,有的项目要求每位同学依次完成每个子项目中的各个学习任务,并进行成果展示,有的项目在分解后由学生分组承担不同的子项目,展示成果时各小组互相学习。

图1  初中化学实施项目式学习的一般流程
1.2 项目的选定
        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是一个以概念学习为主的单元,涉及的概念较多,包括溶解、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度、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等,知识的综合性、逻辑性较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学习被动。
        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利用硫酸盐大晶体酷似宝石的美丽外观,创设情境,组织实施“我与晶体共成长”项目式学习。通过配制硫酸盐溶液和制作硫酸盐大晶体的过程使学生对《溶液》单元的系列概念有了较深刻理解,也加深了对化学之美的感受,既符合初中化学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目标,又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
1.3 项目教学目标的设定
表1  “我与晶体共成长”项目教学目标[3]

1.4任务分解与教学流程
表2  任务分解与教学流程

2   项目实践过程
2.1 环节一:项目引导,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宝石矿物具有独特的形状和色泽,令人好奇。本项目简介部分宝石矿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并用硫酸铜大晶体对比蓝宝石,明矾大晶体对比钻石,引入硫酸盐大晶体的制作,从溶解与结晶的角度介绍硫酸盐晶体的形成过程。
        [任务]设计、制作并介绍大晶体作品。
        [引领]要制作一款硫酸盐大晶体,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①如何形成饱和溶液?
              ②如何产生晶体?
              ③可否设计和控制晶体的形状?
              ④如何展示大晶体的成长过程?
2.2  环节二:实验探究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现象
2.2.1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的形成
        【探究】溶液的形成与特征
        实验1:比较氯化钠、氢氧化钠和葡萄糖固体溶于水
        在三个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半药匙氯化钠、氢氧化钠和葡萄糖固体,搅拌溶解,观察溶液状态,导电性,检测溶解前后的温度变化。
 [学生]实验并分析结果。

        ①物质溶于水形成澄清透明、均匀稳定的溶液,可能伴有明显的温度变化;
        ②有些溶液能导电,有些溶液不导电。
        [教师]引导:如何从微观角度解释溶解过程的宏观现象?
        [学生]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时,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形式存在,所以能够导电;而葡萄糖溶于水时,是以葡萄糖分子的形式存在,所以不导电。
        实验2:无水硫酸铜溶于水
        在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无水硫酸铜并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教师]对比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①物质溶于水后,都呈透明液体,但是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②有色溶液中,溶解的物质越多,溶液颜色越深;
                ③溶解有限度。
        实验3:加热饱和硫酸铜溶液
        取4毫升实验2配制的常温下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与试管中,再加入半药匙硫酸铜固体,振荡,酒精灯加热试管,观察现象。
        [教师]加热对硫酸铜的溶解有何影响?
        [学生]温度升高,能提高硫酸铜在水中的溶解极限。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2.2了解结晶现象和操作
        实验4:冷却结晶
        将实验3试管中的溶液在表面皿中加快冷却,观察现象。
        [学生]表面皿底部很快有细碎的晶体析出。
        实验5:蒸发结晶
        取5毫升实验2的硫酸铜溶液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观察现象。
        [学生]溶液渐渐蒸发,有蓝色细碎的晶体析出,晶体颜色渐渐变浅,成白色粉末。
        [教师]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控制结晶或蒸发溶剂。
        [讨论]一定温度下,如何判断硫酸铜溶液已达到饱和?哪些方法较稳妥?

        [思考]有没有办法定量配制饱和溶液?
        [教师]引入固体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2.3 环节三:方案设计
2.3.1定量制备硫酸铜饱和溶液
        【任务1】分析数据,根据硫酸铜的溶解度表画出溶解曲线图,推测表中未知的溶解度。
表3 分析硫酸铜的溶解度表

图2 硫酸铜的溶解度曲线
        [学生]70℃时,硫酸铜的溶解度约47.5g;90℃时,硫酸铜的溶解度约65.2g。
        【任务2】计算20℃时,硫酸铜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师]同一温度下,硫酸铜饱和溶液的浓度是固定的,可通过硫酸铜的溶解度求得该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查表得:20℃时,硫酸铜的溶解度20.7g,即100g水能溶解20.7g无水硫酸铜形成饱和溶液。
        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师]区分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概念。
        【任务3】分析:60℃时的140克饱和硫酸铜溶液,温度降到室温20℃,请问析出多少克晶体?
        [教师]是否简单的用40克减去20.7克呢?
        [学生]析出的是五水硫酸铜晶体,要加上结合水的质量。
        [教师]是否只要加上相应的结合水的质量就行呢?
        [学生]五水硫酸铜晶体中有结合水,那溶液中的溶剂水减少了,那析出晶体要多些。
        [教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降温前溶液中无水硫酸铜的质量=减温后饱和溶液中无水硫酸铜的质量+析出晶体中无水硫酸铜的质量
        设析出的晶体总质量为X克
        140×28.6%=(140-X)×17.1%+64%X
        求得:X=34.3
        故,温度降到室温20℃,析出34.3克晶体
        【任务4】若要在常温时析出20克硫酸铜晶体,该如何配置溶液?
        [讨论]要达成该任务目标有哪些途径?
        [学生]途径①计算硫酸铜和水的具体用量,加热溶解,冷却析晶。
              途径②取适量常温下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加热,再加入20克硫酸铜溶解,冷却析晶。    
        [方案设计]

2.3.1 作品形状设计
    [引导]晶体有其固定的基本形态,如硫酸铜晶体呈棱形、明矾晶体呈八面体,制作过程可以是单晶大晶体,也可以是带框架形状的晶簇。
        [设计思路](反推法):
        作品外观→选用试剂
        成品质量、体积→容器大小→溶液体积→试剂用量
2.4 制作过程与实践探索
        利用思维导图,分析晶体在形成和成长过程,探讨可能影响晶体大小、形状和成长速度的因素。

图3 制作硫酸铜大晶体(单晶体)的一般流程
        [讨论]可能影响单晶体大小、形状和成长速度的因素
表4 影响单晶体大小、形状和成长速度的因素

        [探究]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分组探究某一因素对晶体成长的影响。
        [讨论]分享探究成果,总结影响硫酸铜大晶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师]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到影响大晶体形成的主要因素,大家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大晶体形成的环境。
2.5 作品展示与交流
        利用课后时间制作一款大晶体作品,撰写研究日志和实验报告,拍一张作品艺术照,进行校内评比。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设计和制作大晶体作品,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审美观念。
2.6 项目评价
        本项目的评价内容从学科知识目标达成、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学科素养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4]。对每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过程与效果并重,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评价并重。
        在评价方式和分值的分配方面,同学自评占30%、组内互评占30%、老师评价占40%,三种方式相结合。根据总评得分进行核算,最后以总评等级的形式呈现。 总评等级标准为:优秀:85-100分。良好:70-84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59分及以下。
表5  “我与晶体共成长”项目式学习实施情况评价表


3   项目实施效果和反思
3.1 与传统讲授式课堂相比,学生更喜欢项目式学习,学习效果更好。
        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更利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包括对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通过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2 项目式学习更适合课上与课下、常规课与活动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项目式学习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本项目中制作大晶体的过程也需要较长的时间。部分九年级的师生认为花费时间过多,课时不够,建议可以利用课上与课下、常规课与活动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本项目还可以利用家庭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在家里每天观察和记录晶体的成长,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想,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不断优化实验条件。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正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动力。
3.3 改进并进一步推广初中化学实施项目式学习的一般流程,开展多学科融合的案例研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本项目在初中部各年级均可开展,我校将参考本文中“初中化学实施项目式学习的一般流程”,继续将项目式学习推广到化学学科的其他课题或其他学科,并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相应改进,进一步探讨利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跨学科融合的案例研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M].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2
[2] 侯肖,胡久华.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式学习[J].教育学报,2016年,第12卷(第4期):39-4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9-20
[4] 赵扬,呼建勇.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制备硫酸铜晶体[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年,第10期(总第479期):40-42

【作者简介】]]。
[[  马春秀,女,中学化学一级教师,广州市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多年潜心研究中学化学教育,形成“实验激趣,严谨求实”的教学风格。先后主持或参与14项区级以上化学教学或科技教育课题,多篇论文发表。]]。
[* 项目信息:本文是广州市海珠区2019年度教师专项课题“初中化学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C047)的阶段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