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淑钗
浙江省丽水市伯温中学 浙江 丽水 323900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的不断进步,数学将更深层次地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单单是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更是落实素质教育内涵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的成长不能脱离应用意识。学生应在日常运用中体会数学的应用领域和现实价值,从而激发出积极学习数学的动机,同时在应用中尝试创新。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一、影响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因素
1.课程因素
传统的数学教材更多地关注于数学的知识而忽视了数学应用。当前初中教材中的试题都是基于固定的解题套路的常规数学题,而联系生活实际的题却数量较少,而且其中的很多题的背景陈旧,没有与当今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不能很好地贯彻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念。即使目前新改版的数学教材添加一些实践内容,但综合整体来说,数学应用的内容仍然比例不足。比如,试题和实现实生活相关联性少,导致学生难以对教材内容本身的意义进行深度思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数学抽象和创造能力弱化了,不利于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为应对升学考试,实际的教学内容未减少,这样在同样的时间段内教学内容反而增多,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部分教师选择了追赶进度,从而忽视了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加大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容易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不利。
2.教学及教师因素
教师主导仍然是现代初中教学的模式,学生按照老方法学习,导致师生之间互动很少,缺乏学习过程的探索环节以及理论的的运用环节,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就是对老师基于课本教材知识的提问进行回答,这种由教师进行主导的讲授方式,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多参与,多思考,只有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记忆最深刻的。通过让学生学着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积极的研究推理的过程,使学生建立起来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步培养起来利用数学应用意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
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是向学生传授应用意识的培养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的意识和应用能力,鉴于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3.自身因素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缺乏应用的意识,不懂得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实体化,未有效掌握处理问题的关键。其实学生只要学会利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事物,并与教学实际中的学习到的应用方面的例子和模型建立知识的迁移就可以掌握。
此外,在课堂中学生关于新学到的知识的理解,短时间内不能将其和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未掌握如何结合实际的背景尝试以数学的视角去寻求答案,没有深刻意识到学习的的本质是对知识进行运用,缺乏对身边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规律和联系的思考,找不到事物之间的重要关联,缺乏将生活现象升华到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浮在表面,导致数学基本功不扎实,基础薄弱。
4.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出了学校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常对子女怀有很高的期望,望子成龙,因此家长在学习上对子女十分严格,有些甚至会直接取消孩子玩乐的时间。过于注重卷面分数,而疏忽了孩子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成长环境,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数学应用,就更不必说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了。
二、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是起源于实际生活的学科,生活实际不能脱离数学开来,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组成在一起的。新课程数学改革背景下,新教材中强化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注重数学实用性的功能。
通过把跟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的新事物带入数学课堂,可以让学生从思维意识的高度认识到在数学中学习到的方法和知识理论,还有助于我们处理现实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主动地应用数学这个工具去探究问题发生的缘由以及怎样运用数学去探求答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抛硬币”的游戏,向学生讲授概率、频数和机会等数学概念,还可以联系钟表的转动以及荡秋千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能够用理论的知识分析具体的事物,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改变教学观念
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引导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先行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只有在掌握了过硬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数学应用意识,才能为教学做好基础铺垫。
比如,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地体验生活的方式,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收集和总结实践经验,然后探索在现实生活中融入数学的方法,探究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应用,强化利用数学理论和思维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高自我然后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借助观念上的转变,向学生渗透数学应用思想,同时通过列举与教材内容衔接紧密的例子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借助计算公式尝试计算小红旗的长度等,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的机会,让无聊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最大程度激发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联系生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养成数学应用的意识。
3.数学文化融入教学
过去传统的数学教学侧重数学知识的普及,疏忽了学生数学内涵的培养,从而让学生认为数学只是符号和公式的学习,将数学定义为无趣的学科,降低了数学的热情,无法保证素质教育的质量,导致应用意识低下。
第一,教师要明确自己是教学主导者的定位,要想将数学文化的奥秘传授给学生,自己要带头改变教学理念,建立数学的文化观,改变以往对数学的文化认识单单聚集在学术和理论的低级层面上,要深入探究数学文化培养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数学文化魅力的熏陶,产生共鸣。
第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要尽量自然化和生活化,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阶段挑选符合学生认知的联系内容,使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和数学文化的气氛中感受数学文化,提高数学文化素质。
4.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调查表明,单单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培养含有高等数学素质的人才的,只有借助丰富的数学活动实践课,才能更有效率地提高孩子的数学素质。数学活动课借助具体的活动,达到数学逻辑思维锻炼的目标,形成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数学推理演示的过程中培养起来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初步探建立起来解决问题的模式。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调集起来,通过合理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同时兼顾学生的自身经验,培养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中有关于长度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拃长”,学生经过多次测量之后,记录下数值,然后除以平均数就可以得到一个较为精确的“拃长”,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其作为一把“尺子”,进而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去探索身体上更多的“尺子”。
结论:
初中是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养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抓住教育的良机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的持续渗透和融入。本文通过探究阻碍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因素,提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策略研究[J].朱强.新课程.20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