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元茂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二实验学校 352100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其全面发展,教师需要通过调整教学模式来满足越来越高的教学需求。通过问题导学法能够利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有效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将针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深入探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
引言:单纯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不断提升核心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问题导学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将实际需求与该教学方法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知识的快速理解与运用,确保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为培养全面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理清设计思路,实现问题导入
在设计问题前,教师应该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保证设计的内容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为了实现课堂教学中问题的价值,教师需要先理清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才能够根据具体需求设计合理的内容,实现其连接不同环节的作用[1]。在教学准备工作中,教师可以针对课堂的不同环节的具体学习目标设计合适的素材与教学方式,在素材内容的延伸过程中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实现导入知识点的作用。
以“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准备先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品,引导其发现不同角度能够看到的景象会有所不同时导入相应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这里设计一个导入型问题:“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象不一样呢?谁能够解释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在提出该疑问后后,学生积极踊跃地将观察物品时的发现讲述出来,之后教师就可以顺势导入正前方、左侧和上方三种不同的观察角度,从而进入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教学环节。利用提问的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巧妙导入,有助于形成一个教学过渡的过程,带领学生将注意力自然地转移到相应的知识点上,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把握提问时机,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的提问时机是一个需要着重注意的内容,合适的提问时机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其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投身于数学学习中[2]。利用提问互动的方式创设一个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该情境中能够保持专注的学习状态,多媒体设备可以为课堂情境的创设提供便利条件,将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与问题内容相结合,能够营造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认识三角形”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提问时机实现问题的最大价值。在开始讲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三角尺等多种三角形状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其特点并提问:“这些物品都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回答出“三条边”“三角形”等答案后,再次提出:“在建筑和吊车上经常会发现三角形的结构,谁知道是为什么吗?”先找出不同图案对称的特征,之后再以该特征为出发点向应用价值方面延伸,两者的作用不同,因此出现的时机也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引导解题思路,令其在正确的学习思路中实现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提升问题引导性,锻炼思考能力
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在于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令其在对思考、分析、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3]。在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中,需要强化问题的引导性,通过明确的导向性令其思维受到启发,以达到在正确的思维方向中快速探索并获取知识的目标。在出现困难或者找不到解题思路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将知识点讲出来,而是通过导向性问题引导其快速挖掘其中的关键点,找到最有效、准确的的学习方向。
以“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述完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后,提供一个鸡兔同笼题:一对兔子一队鸡,两队合并在一起,数头一共三十五,数脚一共九十四,请问兔子有多少?教师根据该题内容让学生利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答案,学生在列出二元一次方程式后难以找出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提出“加减消元法能够消掉的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数,怎样才能让两个方程式中的这一项变为相同的呢?”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方法,但是通过问题引导其思维模式,锻炼思考能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问题扩展知识,加强交流
为了实现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的目的,教师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提出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让其在小组讨论中积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他人进行思想表达的时候能够学习其优秀经验和新颖的想法,实现快速理解学习内容的目标[4]。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的某一知识点作为拓展的突破口,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开拓视野,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目标。
以“中心对称”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具有中心对称性质的物品和图案,比如窗花、国旗等,然后提出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够接触到哪些中心对称的物品?说出来让小组内其他同学判断一下是不是符合中心对称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找出更多的中心对称图形,能够有效实现知识的拓展,而在其他同学判断其中心对称性质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标。通过设置一个生活化的主题将学习的目光从课堂中转移到实际生活中,在提升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中。
五、深化课堂问题,构建知识体系
在初中数学中,部分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将已经学过的内容全部联系起来,在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不断完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严格把握其所涉及的范围和难度,尽量保证题目解决难度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设计题目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不同知识点之间联系的了解,提升核心素养。
以“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课堂教学为例,在此之前教师已经讲授过圆的对称性、圆的垂径定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在该课程中,会将之前学过的成人进行整合与分析,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综合型练习题:用一个圆形桌布平铺在正方向桌面上,圆形桌布的直径和正方形桌面的对角线长都是a,桌布在四周下垂的最大长度相等,请问桌布下垂的最大长度是多少?该题的解答过程中会利用多项圆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将多种不同的内容组合起来完成解答目标,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提升知识运用的能力,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问题引导复习,巩固学科知识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知识如果没有相应的练习帮助其进行巩固,会出现淡忘、记忆模糊等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先让进行复习与巩固,在针对性练习项目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5]。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后练习的量,尽量保证学生能够在合适的练习范围内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设计几个巩固学科知识的题目,引导学生在课后实践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以“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完基础的树状图和表格求概率的内容后,可以在课堂结束环节设计一个练习问题:“我和张老师和老师要看电影,但是只有一张电影票,我们决定抛硬币决定谁能够拿到这张电影票,如果两面朝上是张老师赢,两面朝下是李老师赢,如果一上一下就是我赢,大家算一算我赢的几率有多大?记得画张图给我看。”通过这个生活化的练习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在解答该题时需要利用到课堂上所讲到的知识点,完成对学习内容的复习与巩固,最终形成良好的复习效果,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够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结束语:问题教学法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其优势帮助学生在该情境中快速掌握学习能力和相应技巧。利用问题导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问题的价值,促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琴.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教师,2020(S1):131.
[2]邢艳.对初中数学圆辅助线作法的规律性探究[J].中国教师,2020(S1):137.
[3]刘廷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构建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教师,2020(S1):28.
[4]赵建华,张璐.初中数学多元化作业优化布置措施探究[J].中国教师,2020(S1):171.
[5]周静静.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教师,2020(S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