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 张彩霞
[导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师无限光荣的历史使命。
        张彩霞
        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中心小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师无限光荣的历史使命。新课程对数学创新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科技强国的战略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浅谈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这样他们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也会更感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种用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等做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让学生感受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休体积的应用》时,我拿出一个钢球,一个长方体塑料盒和一些水,要学生思考怎样求出这个钢球的体积。学生兴趣很高,但一时又说不出答案,有学生试探说:“能不能告诉我们球的体积公式?知道了公式,只要找到公式中未知的量,不就可以求出钢球的体积了吗?”听到这句话,我马上补充说:“如果不告诉你们球的体积公式,能求出这个钢球的体积吗?”学生一时被问住了,不知道球的体积公式,怎么求钢球的体积呢?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提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求出球的体积,但是我们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只要把玻璃容器里水面上升的体积求出来,球的体积不就求出了。这时,我问学生:“那水面上升的体积怎么求呢?”经过思考,有学生认为,可以先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再从玻璃容器内部量出长和宽后计算体积。正当学生为此感到高兴时,我又问:“那水面上升的高度怎么测呢?”有学生马上回答道:“先记录好原先玻璃容器里水面的高度,再测一下钢球放入后水面的高度,然后把这两个高度减一减即可。”通过上述教学,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此类推,不单圆这个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当然,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关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院子里圈出一块长10米、宽3米的场地养羊,需要围多长的栅栏?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经过分析研究,得到了不同的解法。经过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种:(1)在院子的中央圈出养羊地。(2)在院子的东南面圈出养羊地。(3)在院子的东北面圈出养羊地。(4)在院子的正东侧圈出养羊地。这几种方法都能解决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但哪种方案最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说出每种方案的优点和缺点。经过热烈的讨论和计算比较之后,大家一致认为第四种方案最好。原因是(1)通过计算所用的栅栏最少;(2)离大门较远比较安全;(3)离房子远,房子里的人受羊的扰乱小等。
        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虽然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谈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三、注重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充分施展他们的聪名才智。例如,在学习了周长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这个题目对于刚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即隐含有创新的因素,又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用不同的方法施展他们创造性的余地。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通过充分的讨论,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坚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进一步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和学法,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创新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和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教育 出版社.200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