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膳
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民族初级中学 533599
摘要: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几乎只注重知识灌输,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自主和自由。因此,在教师“硬说”的同时,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没有主观意识,这对拥有丰富知识、发展思维、提高智力和全面进步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在地理课上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此,以下对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地理课堂;应用策略探究
引言
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方法及理念存在差异,是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究的一种模式,并非学生单纯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难度不大,教师将知识为学生讲解,可降低学习难度,但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在看到问题时能主动对问题具有探究兴趣,在深度探究问题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潜力,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对地理问题形成总结性建议。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价值。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将教材内容作为基础依据,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自由表达、质疑的机会。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探究式教学的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问题的提出方面,教师会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兴趣、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条件方面,探究式教学主要以学生搜集、整理为主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习形式方面,探究式教学包含合作式学习和开放式学习等形式;在教学模式方面,探究式教学主要采用获取—掌握—应用的教学模式。总之,探究式教学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特征,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展现出一定的优势。
二、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探究式提问有助于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有效实施
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但是,在过去,教师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主要集中在地理基础知识上,缺乏研究和挑战。只要有可靠的知识基础,就可以十分流利地回答。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却给人一种“通过简单记忆就能学好地理”的观念。所以他们不再疑问、探究和创新,这样会不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分析、探究、化解疑惑,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提高地理综合素质。
(二)明确并呈现探究问题
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却拥有十分具体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探究性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采取问题的方式激发思维,但是由于问题的难度不一,有时难度过大,有时难度过小,导致学生不愿意动脑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明确问题的核心,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获得问题答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使问题成为学生探究的动力。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西双版纳》一课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向学生讲述云南当地的风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能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西双版纳的经纬度各是多少、每年的降雨量是多少?让学生通过搜索资料或者是查阅教学用书获得问题相对应的答案。然后再在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问题,如“从地图上看,北回归线大部分都是亚热带沙漠景象,但为什么西双版纳却与其他地区不一样?你认为吸引众多游客到云南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才能获得答案的。因此,运用这样的问题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置相对应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如在教学《陆地与海洋》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的活动,将学生合理地进行划分,然后提出关于陆地与海洋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知识竞赛中加深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三)熟练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探究式学习
教师应巧妙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创造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合作研究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第一,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地理学习的基础、学习能力等来分组。小组应坚持“小组不同,地理水平相同的分组”原则,将学生分为地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群体,加强学生的合作和讨论。第二,老师们在上课之前应当安排课堂上小组讨论的任务,这个任务必须是从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而且一定要与课本中的内容相符合。符合教师创设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活动。例如,在“天气和气候”课上,老师可以提前安排小组讨论任务: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天气?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气候?全球不同地方的气候有哪些差异?这项探索任务不仅符合课堂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还充分调动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活力。为高效的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第三,小组代表发言。这个环节是教师对各组探究结果的系统了解。第四,教师应该系统地和科学地评估研究合作,让学生明确合作探究的优势和劣势,然后不断改进,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拓展课外知识
地理学科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教师在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知识外延,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学生能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宽泛,对地理知识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对课外知识进行调研。比如,学习“天气与气候”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天气变化多样性,在同一个地区不同时段也可能产生对应的天气变化,比如,在晴朗的天气下突然下起小雨,在静谧的空气中突然刮起大风,天气变化会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因此,在不同的天气与气候中人们应当作出充足的准备,比如,在炎热的夏季,女同学需要擦防晒霜,在雨天同学需要打雨伞。通过这种介绍方式学生将生活知识与地理知识融合,可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成果。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表达自身对天气与气候的看法,并进一步引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变化,让地理课堂内容更为丰富。
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方式,符合初中地理教学创新与发展的要求,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个方面的积极意义,有利于教师积累一线教学经验,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的应用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继续剖析探究式教学的深层次含义,了解地理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充分满足学生展现个人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魏中利.探究性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03):28-29.
[2]钱林.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19(12):59.
[3]张邦柱.浅谈初中地理课堂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J].学周刊,2019(05):50-51.
[4]王耀.初中地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05):65-66.
[5]李发婧.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