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候孝孝
[导读] 科学是一门趣味性与实践性兼具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进行思考,这样会降低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并影响到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发展。

        候孝孝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二实验小学(251100)
        摘要:科学是一门趣味性与实践性兼具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进行思考,这样会降低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并影响到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更新,以全面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下文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1 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方法应用的意义
        首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方法能够让学生原本兴趣缺缺的状态得到逐步扭转。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科学本就是一门趣味性和参与性很强的学科,以往由于教学方式不对,导致整个的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而有了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之后,原先隐藏在科学课中的兴趣点被一一挖掘出来,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也自然得到逐步提升,整个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同时,在兴趣的驱使下,每一个学生都变得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设置的各项教学任务中,很多原先比较内向或者是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也逐渐鼓气继续学习的勇气。
        其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方法能够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焕然一新。在传统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十分单一呆板,“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而有了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之后,原先枯燥乏味的课堂仿佛被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创新思维方法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身心放松,课堂教学变得活灵活现,生动活泼。原先十分难以理解和解释的知识一下子变得迎刃而解,轻松自在。
2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2.1 小学科学教学得不到重视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便新时期课程改革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但是很多教师在观念上仍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转变,小学科学仍就处于副科的尴尬位置,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得不到重视。具体体现为,小学科学的课时较少,一般一个周只有两个课时,课时较少就导致学生的科学实践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够得以有效衔接,从而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不能够得以有效构建;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一般都是由其他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师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学能力,缺乏传授经验,直接影响了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只能是按照书本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导致小学科学的创新思维科学素养,得不到有效渗透。
2.2 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够积极
对于科学课堂,多数小学生都会表现出比较活跃的学习意识,但仍存在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够积极,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的选择,比如可能男生都比较喜欢一些感官刺激较强的科学活动,但女生可能更喜欢那些内容有趣的科学知识,教师如果不能兼顾相应的受众群体,则很难达到整体的教学目的,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思路,一些学生的存在感会变得越来越低,导致他们的学习信心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3 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3.1 更新教学理念
        要想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当前的小学教育重视科学科目的教学,让小学科学摆脱副科的尴尬地位,通过重视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教学工作者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同时动员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科学教学的意义。

同时在授课上也要明确科学教学的具体目标,认真地备课以及适当地增加课时,提升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能力,打造具备小学科学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让教学工作者用更加专业的教学技能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参与到小学科学的教育当中,实现小学科学知识的有效传输,帮助学生能够在科学学习当中掌握科学知识,初步奠定创新思维能力[2]。
3.2 助力学生推理思考,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在小学阶段所开展的科学实验,学生需要做好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并且需要对相关数据,以及内心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进行记录。在完成科学实验之后,教师需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表达,并且需要对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运用定向思维进行观察和分析。学生通过交流和思考,能够在过程中反映出自身的思维水平,以及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对斜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基本了解斜面省力的知识点后,教师需要再次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斜面为什么较为省力?而为什么部分斜面的省力情况并不明显呢?为什么不同的斜面会有着不同情况的省力呢?此类省力情况主要取决于斜面的哪些因素呢?并且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反思,对此类实验现象和数据加以了解,并通过相互沟通能够使学生根据相关因素,做到对斜面省力的全面了解。学生通过对此类科学实验的参与,在过程中获得交流和反思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能使学生能够具备更好的思维能力。
3.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质疑中积极大胆思考创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进步,最终真正走进真理的殿堂。首先,教师应该一改往日“包办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教学中一边教学,一边引导,不要一下子就将最终的“谜底揭晓”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将讲解和展示进行相互结合就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提示或者是暗示等小技巧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研讨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挑战权威。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学习方式与创新思维方式的结合也显得至关重要。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不能凭空产生,恰如其分的提问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妙效果。在科学这门功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要一下子就将最终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思考、摸索、质疑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我,从多个方面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3.4 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在科学课上鼓励小学生进行创新并形成创新思维习惯。但是作为老师也要明白,创新思维并不是漫无目的随意瞎想,而是应该有一定的科学性或合理性,要有可执行性。对于学生在教学中提出的有一定合理性或建设性的意见,想法,老师要多做鼓励,让同学大胆尝试。而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老师也应该想好沟通策略,既不会打击同学的积极性,又要避免学生因为执意去做不切实际的事情而遭到失败。比如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想其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可能会没有合适的工具或者找不到适用的环境等。以一种有说服力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很重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过程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对科学进行创新应用,并且能够让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自身潜能,开阔视野。通过对科学创新活动的计划和针对性的实施,能够全面地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这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仲晓花.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20,18(04):132-133.
[2]苏永红.小学科学课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2):43.
[3]石冬林.小学科学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心理健康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95.
[4]赵发艳.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N].黔西南日报,2019-08-10(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