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晶
北京市通州区临河里小学 北京 101100
【内容摘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开始,而小学科学课具有知识性、社会性、操作性强、观察、实验多的特点,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决定了科学课在创新能力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主题词】: 创新 思维 探究
科技在进步,各行各业都要创新,曾几何时我们伟大的江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教育。”由此可见,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什么是创新思维能力呢?它是指能够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对面临的事实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到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学生一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就會带动他们创造性的行为。我们都知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开始,而小学科学课具有知识性、社会性、操作性强、观察、 实验多的特点,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决定了科学课在创新能力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科学课上,教师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辅以有意识的引导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去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是众多科学教师的共识,也是广大科学教师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我来谈一谈我在这方面的看法,谨当抛砖引玉。
一、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小学的科学课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现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学生书本上的也不是绝对不可挑剔的,鼓励学生突出创新和改进的内容,对学生提出的设想和有价值的设计也从不忽视。
二、进行探究性的实验活动
小学的科学课大多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它综合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和技术领域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堂中的实验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所以科学课应该融入大量丰富的实践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只有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才会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存在,才会品尝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才会对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这种对学习的真正兴趣就是最宝贵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尽量多创造机会去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验、自主探究,并且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古人云:“疑则思。”没有问题何来探究?所以一节课的开场我经常会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在刨根问底过程种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比如在二年级《神奇的磁铁》一课,我创设了小猴子YOYO摘桃子的情景(如图一),事先准备好粘有不同金属的桃子,带有磁铁的小猴子只能摘取部分桃子,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产生了探索磁铁究竟能吸引什么类型金属的学习需求。
.png)
图一
此外,科学实验的创新思维还来源于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大胆地想象。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想象,再引导学生利用迁移、综合运用等多种方法来借助已掌握的知识来寻找能将想象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的杯中纸实验(如图二)
图二
一团干纸巾攒成团固定在一个杯子的杯底,把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杯中纸由于杯中的空气占据部分空间而不会被水浸湿。根据教材要求,试验结束后学生确实理解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这一知识点,但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带领学生对这个实验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我先是向同学询问:谁能在杯子不离开水面也不变倾斜的情况下,让水浸湿杯中的纸巾?这句话把学生求新求奇的兴趣激起来了,他们想出用各种办法让水流入杯中,有的说往盆里多加水,有的说用吸管把空气导出来,还有的说在杯子底部凿一个孔......孩子们头脑风暴的回答五花八门,最后我根据他们的假设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材料,让他们亲自去验证自己猜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设计的这个延伸的实验让学生充分讨论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再主动探索,打破他们头脑中的思维定式,从而发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也给予了学生适宜的探究空间,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氛围、和质量因此大大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了,使创新教育充分体现在自然课堂教学之中。
三、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我们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上我们使用的媒体资源和信息技术越来越多,但并不是资源和技术用的多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信息技术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在信息技术运用上,不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例如在教《昼夜的形成》一课时,我直接用大手电筒的光线来模拟太阳光,利用地球仪来模拟地球,一边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一边讲授地球昼夜变化的产生原因,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当地球转到面向太阳的一面时,白昼形成,背向太阳时,黑夜形成这一知识点。我认为这个实验这样操作,比直接播放动态演示视频要更直观,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并不需再使用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
而有些知识点由于过于理论化,学生缺乏直观的感知,这时运用电教手段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四季的产生》一课, 借助全息影像技术,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地球倾斜角度对四季产生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数据的调节来模拟倾角变化后四季的变化,操作简单方便,试验结果明显,这时信息技术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就叫做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当然,任何一种信息技术都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我们教师对各种媒体资源和信息技术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促其形成 传递教学信息的总体优势,为现代教育服务。
创新教育是先进的教学思想,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我认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先转变教育观念,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当然,我深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希望能够有机会与更多的教育同行进行共同的研究和探索。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让我们聚焦科学课堂,大力开展创新教育,“让所有的‘花儿’ 都开放,让所有的‘鸟儿’ 都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