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  丁凤悦
[导读]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只讲解理论知识,难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丁凤悦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小马庄镇西李兴庄小学    063700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只讲解理论知识,难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发展十分不利。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将对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创新策略

1 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针对道德与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首先,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问题,在实际应用时也能更灵活。其次,只有确立了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与法治意识,才能使思路更清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坚定求真务实的信念。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最终都会得以解决。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使其具备良好的学科能力,还能实现对其人格的培养,进而获得全面发展。
2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学校的课程的落实现状
        一方面,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部分学校由班主任或者主科老师兼教此课程,精力无法集中;一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成了语文课、综合课的现象;由于缺乏课程的专业性,有些教师,上课内容拘泥于教材,采用简单说教看图说话的授课形式,没有补充相关课程资源,也缺乏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积累,总体德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是副科,对课程不关心、不重视,课堂上也不配合,经常发生道德与法治课上请求老师留时间做家庭作业的现象。
2.2 “缺乏儿童”的课程教学
        “人民伦理”是课程的教育基础,集体主义是道德与法治教育原则,忽视儿童个人主动性和独特性的培养,人不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3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3.1 从生活入手,重视学生健康安全问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应从生活入手,重视学生的健康安全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生活展开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能够结合道德与法治中的健康安全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维护身体健康,怎样保障自己的安全,使学生能够提高警惕,有效规避危险。学生围绕生活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学习,看到了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了健康安全问题对自身成长的影响,增加了对安全知识的积累,能够做到听从家长和教师的意见,不去危险的地方,不轻信陌生人等。
        在学习“安全记心上”时,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注意身边的安全隐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案例:交通十字路口,小明急着回家,没有关注红绿灯,看周围车比较少就直接跑向对面,结果被飞驰来的汽车撞倒。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案例中的小明犯了怎样的错误,在过马路的时候应该怎样做。有的学生认为小明过马路没有观察红绿灯,没有遵守交通规则,所以出现了交通事故,值得大家警惕。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足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过马路的经验。通过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3.2 在体验中育德
        道德情感的形成源于道德体验,却又指导道德践行。体验能够让学生产生共情,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境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共鸣,形成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情感。在经常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给学生一个舞蹈台,一点经历,一点麻烦,让孩子通过思考,去抉择,去行动,培养创造性,感受成功和快乐地喜悦。在生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准则,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3.3 打破思维束缚,实现自主思考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所以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从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实现对学生法治思维现状能力的培养,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自主能力提高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更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否则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也不利于思维的发散,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容易养成。另外,在课下教师还要和学生多多沟通,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深厚,关系也更融洽,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才敢于发问,及时寻求帮助。比如,在学习和交通规则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回答,并给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具体的方法。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趣味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思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进步,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转变。现阶段的教学不只是针对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开展的,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鹏.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法治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1(18):72-73.
[2]何碧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路径探索[J].文理导航(上旬),2021(06):68+87.
[3]马旭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习惯养成教育[J].文理导航(上旬),2021(06):69+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