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陈敬正
[导读] 一直以来,生活案例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陈敬正
        福建连江华侨中学  350500         
        摘要:一直以来,生活案例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生活案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生活案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社会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注度逐渐上升,生活案例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生活案例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用来阐释、说明课本观点和原理的,蕴含一定的教育原理、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某种的典型现象或代表性事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生活案例,既可以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描述中,产生学习、探索的乐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初中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法律、道德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生活案例需要联系生活,具有真实客观性和时效性
        目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插入许多的生活案例,为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其中也不少与农村孩子的生活阅历和实际相脱节,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进程。这样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案例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上,从学生的生活中,精选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案例,或者通过网络,收集归纳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和学生群体文化,然后再结合教学需要,选取典型的案例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案例中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高扬民族精神”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通常会给学生举中国历史上文人志士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但是学生对这种离我们生活久远的例子很难产生情感共鸣。此时,教师就可以选择收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因为这是当前国家和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去思考如何在疫情面前如何发扬民族精神,创造精彩人生。
        劳伦斯说:“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 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教师要想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就应该注重生活案例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让学生从具有时代感的熟悉的生活案例中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培养核心素养。
        二、利用多媒体创建情境,为生活案例创建氛围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平常的教学实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媒体来显示图像,视频,音频、文本资料等信息,能够给学生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提供感官效果,来冲击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为学习活动提供支持,为学习活动的平稳运行提供便利条件。


        
        
        例如,教师在进行七下“法律的特征与作用”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借助多媒体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个本省高空抛物的案例,通过动画展示其危害,案件审理判决过程,设置提问环节,为什么被判刑--根据什么判刑---法律怎么来的---被判者不履行判决怎么办---没有伤害到人,家庭困难是否可以不判刑--如果伤害到人怎么办---如果找不到肇事者怎么办---“连坐”公平吗?---物业有责任吗---如果找到肇事者怎么追责?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在不断的创设情境中追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和锻炼,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和思考各种可能性,尝试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对知识也加深了理解。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创设渗透生活案例的情境,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运用正面案例教材,给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影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形成,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还不客观全面,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此时就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生活案例时,要善于运用正反两方面的生活案例进行辩证性的引导,尽量给学生展示正面的案例,传播社会正能量,让学生感受到人性善的一面,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榜样,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进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这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按照以往的授课方式,会给学生介绍一些违法犯罪受到严惩的案例,起到警示的效果。这就可能让心理不是很健康的学生感觉到社会的阴暗以及道德的沦丧,容易产生消极偏激的看法,甚至对教师群体的教育产生怀疑。初中阶段的学生分辨善恶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思考问题的角度还不够全面,倘若过度给他们展示社会的负面信息,他们就会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能力感到失望,这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对课堂上所举的案例进行认真筛选,尽量选用一些积极正面的生活案例,例如,一些见义勇为、爱国守法、普法宣传等方面的生活案例,让学生能够到体会到法治社会的优势,强化学生的法治思维,引导学生做好认真守法的表率。在用负面案例警示学生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社会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主流现象还是积极向上向善的,同时尽可能积极挖掘这些案例当中积极正面的警示意义,在反面案例中进行自我反思。
        四、结语
        由此可见,在初中法治与道德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案例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重视案例选择的科学合理性、时效性以及与学生生活、教学需要的紧密联系,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生活案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
        [1]林我杰.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教2020(22):97-98.
        [2]马修昌.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7):80.
        
        本文系福建省连江县教育科研2020年度规划课题《生活案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LJJYXB20--002)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