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宝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县马鹿沟镇龙岗学校
随着信息化技术教学的深入,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学常态,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学生阅读对象有文字、有图片,而且有声音、动画,图文并茂、声形俱在,学生学习情境形象生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为教师互相学习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可以促进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成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有力推手。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多媒体课件的活用巧用、如何让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更加明显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活用巧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率的两个案例。
一、形象直观的课件动画能增强学生理解力
情景回放: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为教学内容,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物体周长的概念。
教师先谈话引入:老师现在让三只蚂蚁沿着树叶的边沿爬一周,孩子们请仔细观察,哪只蚂蚁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做的?
播放课件动画展示:一号蚂蚁沿着树叶的边沿爬呀爬,但在快回到原点时停下来了;二号蚂蚁沿着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半后,从树叶的中间就直接穿行回到了原点;三号蚂蚁绕着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当动画展示完以后,学生都能回答出三号蚂蚁完成了老师给出的任务。这时候,我再趁热打铁: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是三号蚂蚁?”
实际教学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各自的理由:一号蚂蚁还没有爬完一周;二号蚂蚁没有沿着树叶的边沿爬。
再接着追问:“那为什么说三号蚂蚁就爬了一周?”
学生经过我的引导和讨论,最后明白,三号蚂蚁从一个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运动后又回到这个点,就是爬了一周。
案例感悟:小学3年级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仍然是以形象为主,如果结合实物和动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效率将会大大增强。该案例中,将周长的概念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巧妙地演示,学生在脑海里的直观印象是树叶,但形成的概念是树叶的周长,进而理解了物体周长这一数学概念,而且对不是周长的一些情形也有了认识。学生已经形成了数学思维,而且印象深刻,轻而易举解决了本节课周长概念理解的难点。
二、紧密的动画技术增强学生知识联系能力
情景回放:以北师大版数学2年级下册《认识角》为教学内容,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角,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的组成和角的大小等。
教师:大家看下面一段动画,是关于1个红角与蓝角争吵的情形,注意思考怎样才能够成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播放课件:
红角:“我比你大!”
蓝角:“我比你大!”
红角:“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我们都有一个顶点,但我的边比你长,我就比你大!”
蓝角:“谁说的?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我比你大!”
红角:“不信咱俩比一比!”
蓝角:“比就比!”
这时候,动画展示出红角蓝角比大小的过程,当两个角顶点重合,两条边又重合在一起的时候,红角恍然大悟的说了一句:“原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真的没有关系!”。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得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同时,角由顶点和边组成、各部分的名称等知识和概念也很容易就理解了。
案例感悟:小学3年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碎片化,对各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较为抽象,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借助多媒体手段能够增强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理解知识的系统性。该案例中,我突破常规,先通过动画,让学生不但理解了角的大小只与开口有关这一知识难点,而且角的边、顶点、角的组成元素等概念,也在理解角的大小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做到了同步明白和理解。
上述两个案例,都是将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知识联系等巧用简单直观、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多媒体动画来演示,这里的“巧用”体现在:
(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精心制作能够表现目的和意图的课件,不能追求课件的绚丽多彩,防止喧宾夺主、防止走偏;
(二)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时机,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做好引导和启发,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多媒体作用的发挥,要充分运用多媒体集成性好、控制性强,生动形象、易于演示等特征,取其精华,让信息化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第二个老师”。
以上两个常见的教学案例足以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活用、巧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