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菊华
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江苏省无锡市 214104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对以往的课堂教学反馈情况进行有效地总结和分析,掌握教学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的,有效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整合。还需要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的阶段性目标,科学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将其融合和贯彻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基于此,本文就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创新策略
1 引言
目前,道德和法治课教学在小学教学体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核心素养塑造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开展课程时,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多元化和先进化,同时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道德和法治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在成长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它包括对学生道德意识、健康生活理念、法治观念三大基本素质的培养,旨在让他们在理解和掌握道德、法治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构建健康生活。但是,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环境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他们更愿意控制课堂和学生,经常以“主导者”角色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之上,这与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同时难以满足学科知识本身的开放性、丰富性要求,不仅在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更是对其核心素养发展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均衡发展为目标,教师需要积极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道德与法治学科规律和核心素养内涵,及时调整教学态度与方法,赋予课堂教学更多灵活性以及自由性,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3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3.1 游戏化教学
现代课堂中,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自主学习的前提。小学生最喜欢的就是游戏,在游戏的情境创设下,他们会释放自我。学生身心轻松愉快,课堂气氛就会更活跃。例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设置了“一天学校生活轨迹图”,让学生依据轨迹图进行社会生活规则的抢答游戏。这个话题是学生乐谈的,他们接到任务,在小组里纷纷发言,在引导下通过在班级的汇报交流,在游戏中明白了生活需要规则。这堂课采用游戏体验导入引出规则,再深入生活,唤醒学生生活经历记忆,使之了解生活处处有规则;同时利用部分不遵守规则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规则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规则意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游戏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催化剂。
3.2 创设教学情境
部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基础较为薄弱,且自身的自控能力、辨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较为有限,难以通过简单的教学来掌握具体知识,更别提很好地进行转化与应用了。在此情形之下,教师应明确学生形象性思维发展更为活跃的特点,引入一些学生喜欢的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元素,对传统静态化的课堂进行动态转化。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使学生能快速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思考。
另外,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契合,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交互性、实践性、综合性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情境,利用别开生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提出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以此为线索进行自主学习与深入探究。例如,在进行“团团圆圆过中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为学生组织“秋天里的节日”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以及其赏菊、登高、簪菊花、吃重阳糕、佩戴茱萸等风俗,结合自己过重阳节的体验,在课堂上模拟过节,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扮演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苗族的赶秋节、藏族的望果节等少数民族节日,将其与中秋节进行对比。
3.3 注重问题引导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应从问题入手,重视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能够诱导学生动脑思考,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深化对法律知识的分析,了解法律在人们生活、学习中的作用,理解法律的价值,学会使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让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做了进一步的思考,了解了道德与法治背后蕴藏的力量,懂得了道德与法治存在的意义,深化了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能够用法律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做到信任法律,使用法律,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在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为学生列举了某些在家长的干预下辍学的学生案例,让学生思考:家长有权利不让孩子上学吗? 家长违反了什么法律? 你认为法律存在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观察案例后,围绕问题进行了思考。学生在搜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资料,意识到家长没有干涉学生上学的权利,完成义务教育是必须做到的事情,是外力不能阻碍的。学生认为法律存在的意义,就是在受到权利的侵害时,可以使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案例中的小伙伴就可以通过法律渠道来保证自己上学的权利。这样,学生在思考中,对法律案例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懂得了自己享有的权利,能够坚定自己的法律信念,用法律来对解决生活中的不公之事。
3.4 深化实践体验
小学生对复杂的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依托教学内容来组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实现对知识的深刻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分辨客观事物。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要墨守成规,可以说,多次课堂理论讲授的效果,可能不如组织学生一次实践活动的效果更深刻、更有意义。教师要大胆尝试,将教学课堂转移到户外,让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能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可以全身心地放松心情,解放思想、释放自己的天性。教师可以以多种活动形式开展教学,比如,每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志愿者”“劳动最光荣”“感恩之心伴我行”等带有主题色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帮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治情操。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以及健康的心理,使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理念,同时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切身感受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道德和法治教育是小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其对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学科,道德和法治教学更加需要得到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和体验,而不是让学生单一地以背诵为主。此外,教师应利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内容,帮助这个阶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学习到的道德与法律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多将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进行结合,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任慧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析[J].才智,2020( 18) : 214.
[2] 曾志伟.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20( 16) :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