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妹
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中心小学
摘要:积极开展小学经典诵读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在古诗文诵读中培养学生文本的欣赏能力”为题,有其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与时代性特点。
关键词:经典诵读 古诗文 欣赏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继承这一文化传统对于形成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文明的传承极为重要,同时对提高中学生审美鉴赏水平与文化素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听读两方面均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虽然喜欢古诗,但是真正可以读懂古诗文的学生确实很少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古诗文年代久远,对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不了解;二是教师教学方法不正确,学生理解诗歌难度大;三是学生普遍的见闻较少,知识面窄。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60 篇(段)”。通过对中华美德故事和古典诗歌的诵读,一个人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这对于学生终身的语文素养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结合我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诵读环境是无声的教科书,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精心设计学校及班级的文化建设,利用走廊、板报、图书角等营造经典诵读文化氛围。学校楼道的书架上和教室图书角,放置着各种经典诵读名作或相关书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随时翻看阅读。
利用每天早午自习期间进行15分钟的经典诵读。通过多媒体放一些经典诵读的录音、歌曲或者视频,做到背诵吟唱相互结合,不拘形式,不求甚解,直面经典,重视学生诵读古诗文的习惯,体味古诗文的韵律美和涵蕴美;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一起背诵经典诗文,营造气氛;每天放学期间,学生背诵经典诗文走出校园。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所读诗文的领会加进了一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对古诗欣赏能力的方法技巧
1.知作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古诗文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古诗文进行分析,使学生通过古诗文学习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决定了诗人的作品风格,只有走进诗人的生活,了解与诗人相关的信息,才能够充分明确其作品风格,以对古诗文进行正确的解析,降低古诗文的学习难度。例如,杜甫的诗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李白的诗则比较浪漫,而王维的诗又处处充斥着田园风情。我在教学杜甫的《望岳》一诗,诗写的是泰山景色的雄奇秀丽,以及登上日观峰的新奇感受。全诗表达了诗人那种壮志豪情的胸怀,学生了解到的杜甫是一个感伤诗人,忧国忧民,但此时的杜甫正值青春年少,国家的局势也没有那么动荡与凶险。与之前的那首诗有着不同的情感与境遇。这么一来,对诗人的人生、情感经历及写作方向具备一定的认识之后,能够使学生准确把握古诗文的意境及所传达的情感,降低古诗文的学习难度,不断提高小学生在诵读中的文本欣赏能力。
2.古诗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在低年级的诵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
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文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 4.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5.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6.拓展延伸,创作诗词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培养古诗欣赏能力的成效
1.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增强
学生对古诗文诵读有了浓厚的兴趣,除了在学校里兴致盎然地诵读以外,课外也会积极诵读。在古诗文诵读中,学生提高了审美能力,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
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认真了,而且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特别是后进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一些缺陷,而古诗文诵读只讲求勤读多背,而且难度不大,当学生能流利地背诵时,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也尝到了学习语文成功的喜悦。
3.学生的品德修养得到提升
学生学习的目的首先是“修身”,在“修身”与“学问”之间,是以“修身”为本,这是以德行为先、求知学文为后的中国儒学传统。
4.教师知识涵养大有提高
老师也与学生一齐利用课余时间读点古诗文,促进了对文学的兴趣与爱好。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除了要主动带动学习之外,更要不断汲取圣贤智慧与现代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
古诗文,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这种意境欣赏策略似乎是通往历史的长河上架起了一条古今之桥,让学生立足于文化背景之中,目视其文,而醉其声,心同其情。
参考文献
[1]郭荣芬 提高小学生古诗文阅读欣赏能力的意义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5
[2]刘桂芬 巧用注释,提高小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1.07
[3]潘松.让诗歌情意成为作文素材的源泉[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11
[4]黄钰.古诗文之最[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2013.06
“北京市首届教师‘基本功与智慧’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