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鹏
(德州市德城区乾赵小学 山东 德州 253000)
摘 要:当下的社会,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在此背景下,本文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了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实现知识系统化的方法和见解。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系统化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思想进步的展示,新的时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只关注知识本身,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更为关键。新的时期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教课本的时代,如何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遇到任务和挑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是我们教师当下最应考虑的问题,下面我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进行叙述。
一、教学理念的进步是实现知识系统化的前提
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们都在力求自己的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和进步。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最为重视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在完成创新型任务时越来越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系统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寻求突破,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模式,促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以应对更加考验综合能力的知识[1]。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围绕学生进行,因此,教师仅仅吃透教材,按照课本进行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我们的预期目标的,如果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甚远,无法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就无法达到高效率的知识建构,或者学生能够真正迁移运用的机会很少。那么,我们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师单向灌输讲授原理为主、“照本宣科”学操作为辅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时创设更加接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到,学习的主体是自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进行学习的,这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才会由被动变得主动,同时在完成专题任务时将所学的内容综合运用,这便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系统化。
二、课程内容的整合是知识系统化的基础
教学不应只关注短期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以及相对独立、相互割裂的知识点,不仅学生学习起来既非常辛苦,又很难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记忆,要想将学习的知识内化为学生思维的一部分,使其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都能进行运用,则需要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一个完成的知识系统应该像人体一样,应该是有“骨”有“肉”的,这里的“骨”指的是知识的系统框架,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设计专题中,要想完成设计电子报刊的任务,我们需要哪些知识呢?在单元学习开始之前就将任务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梳理出为了完成该任务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文字的编辑录入、格式的修改方法、段落的设置方法、插图设计、套用模板等,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这样便为学生搭建起了“骨架”,即知识的系统框架,在有了框架的基础上,学生在进行知识点的逐个击破,所以,这里的“肉”只的就是框架下的各方面的知识。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将专题下的各知识点牢牢把握,最后再着手于单元的综合任务——创作电子报刊中去,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出精美的电子报刊,再由教师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这样一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只要遇到设计相关的任务,便能联想到本单元的学习,从而让学生真正的从学习中获得长远的教育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架构有着整体的把握,这样可以把信息技术课程按专题进行分类整理,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将某一专题的内容用概念统领起来,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将该专题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2]。
三、教法学法的优化是知识系统化的助力
我们教师是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精心设计的各个环节,让学生都能获得收获。我们还是学生的激励者,有了教师的正面激励,学生才会更有学习的动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是课堂的中心,主动或是单向的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则是只能被动的进行接受和学习,因此很难达到高效率的、活跃的课堂效果。分清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定位,就能够更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3]。
教法的选择上,教师要改变以往单调的讲授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作为课程的主线,教师进行演示和案例教学法为辅等多种方法并用,灵活的组织教学。比如在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教学时,我以任务驱动法架构本节课的整体流程,对学生存疑较多的地方又使用了演示法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也要根据任务的不同灵活选择,在上述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学生自己可以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研究,自己难以解决的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课程的开始时先通过故事导入:小美创作的故事作品将要发表到电子报刊上了,她想请同学们作为小设计师为她的作品配上合适的插图,大家怎样帮小美进行设计呢?学生根据任务,明确了自己的学习需要,即本节课应当掌握的图片的选择与插入、大小位置的调整方式、环绕方式、样式、裁剪、边框等一系列操作。然后根据教师布置的自学探究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则由小组长带领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同学们互助进行解决,最后大家都很难解决的任务再由教师进行演示操作,学生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任务情境下自主探究建构知识,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每节课的小结时,再向学生展示本单元的设计任务,让学生总结为了完成该任务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还需要学习的方面,这样就能将各自独立、割裂的知识点,用任务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整合和系统化。
四、知识技能的应用是知识系统化的实践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理论性强、与生活联系较远的学习内容,不太感兴趣,因此学习效果也较差。反之,与学生生活联系越密切的内容,学生就越感兴趣,也愿意主动进行学习。因此我们要创设与学生联系更为紧密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高效率学习,比如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学校宣传月的活动,向学生展示描绘自己家乡风采的任务,让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地标建筑的图片等和文字材料,然后学习PPT内的相关操作,让学生设计PPT展示自己的家乡。相较于教材上出示的各地景观,学生更熟悉的是自己家乡的风景、建筑等,因此,学习内容旨在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让学生更感兴趣,学习起来也会更加主动。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之后,在完成讲述家乡故事的任务中,可以结合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记录精彩瞬间的内容,对收集的图片进行美化设计,从而使自己展示家乡风采的作品更加精彩,也使得学生将两个不同单元的知识综合运用了起来,实现了知识的系统化。
总结来说,知识系统化简化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将含有联系的操作进行迁移性学习,使繁多的知识变得少而精,学生在复习时用几个思维导图就可以整理出整本书甚至几册教材的知识。于此,只要实现了知识系统化,学生记忆和提取的难度都将大大降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变得更强了。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研究新课程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让学生轻松、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岳利军.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
[2]黄越祥.用个别化教学突破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瓶颈[J].中国电化教育,2004.
[3]李伟.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目标、教师角色及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
作者简介:李大鹏(1995.02-),男,汉族,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本科,现任德州市德城区乾赵小学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