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
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中心小学
摘要:2020年的春节,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引发的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爆发,使得人们只能选择以“宅”在家中的方式来对抗疫情和学习。虽然现在已经复学,但仍有个别学生在这线上线下的过渡期内,产生不适甚至厌学的现象。数学虽是抽象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极强美感的学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用审美的眼光去挖掘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数学之美。在特殊时期进行美育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审美情趣的人。
关键词:数学课堂;美学渗透;审美意识;数学之美;美学价值
引言: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的“重成绩,轻德育”的理念、“高分低能”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推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容忽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也从基础抓起。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能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让学生去感受去发现。
一、数字之美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一年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够体会到数学之趣、数学之美。如果一年级学生就对数学没有兴趣,丧失了信心,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而言,尚处于学习习惯的养成初期,加上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课堂上单纯依靠“教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显得单调无趣。此外,一年级数学教材一开始就是让学生学会认数、数数、写数,教学内容本身也相对枯燥,教师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读一读、数一数、写一写,那么教学会显得更加乏味,学生更不愿意听,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会好。
这时,教师应抓住一年级学生的特征,想方设法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进而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例如:在学习“0—9”这些数字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事物(例如教材中展示的农民丰收图),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一起去数数和认数。而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常见的生活物品以及美丽的画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地接受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发一些数字小游戏,让学生在数字游戏中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到数学之趣。如:教师可以把“0—9”这十个数字和身边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跟着老师说,“0像鸡蛋、1像铅笔、2像小鸭、3像耳朵、4像红旗……”。通过这种形象认知和记忆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从而体会到数字之美。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读数、认数对于绝大多数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正确书写数字。在教数字书写时,我通常首先一边在黑板上示范书写,一边说出与这些数字相似的生活物品。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也会模仿老师的样子,随着老师一起写、一起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数字的特征。然后,我指导学生在方格本上正确地写出这些数字,并反复强调书写数字的要求,不仅要正确规范,还要美观好看。教师首先示范,用优美的板书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模仿。板书的形式美能够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接收学习信息,起到强化和巩固知识的作用。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用优美的板书、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数学之美,数字之美。
二、符号之美
在一年级“认数”这个单元,教师要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数字大小的概念和数字大小之间的关系。
对于“=”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够准确掌握;但对于“〉”和“<”,由于这两个符号本身十分相似、容易混淆,一年级学生又受制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初学时往往很难区别二者的区别,更别说用语言正确表述数字的大小关系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得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力求用简单的语言,形象地分析这两个符号的特点。例如:教师在分析"〉”和“<”这两个符号特点时,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认知。笔者在教学时,介绍“〉”时会说“大大的嘴巴吃大数”,并用双手做出“〉”的形状;介绍时会说“尖尖的嘴巴吃小数”,同步用双手做出的样子。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模拟学习。通过肢体演绎+语言概括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两个符号的特点,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轻松地获取了知识,又能够从中体会出数学符号的简洁美。
三、图形之美
小学数学中让学生利用几何图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如拼成小鱼、小房子等等。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观察到这些几何图形的千变万化,从而认识到图形变化的美。此外,在学习组合图形时,可以向学生渗透图形的均衡美。比如:利用常见的“七巧板”学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动手拼出不同的图形,教师则可以适时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图形的形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图形的分量、数目和面积并没有改变。通过以上互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更加直观、深入地认识、理解几何图形,体会到图形的对称、均衡以及变化之美。
在立体图形的学习中,小学生学起来会觉得很吃力,往往很难提起兴趣。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合理地借助多媒体教学,多角度展示这些立体图形,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这些空间图形的特点及其性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好的学具,根据这些图形的特点,闭着眼睛用手摸一摸,再来判断是什么图形;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图形的特点,拼搭出许多生活物品,如拼搭成小火车、机器人等等。对于立体图形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奇妙的学科,它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充满着无限魅力。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在实践操作中自然而然会意识到数学的图形之美。
四、语言之美
小学数学有些题目中的文字表述本身就具有诗一般的韵味,甚至有时候一道数学题就是一首诗。诸如古诗词应用题,教师就得抓住时机,自己先示范,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读,多读几遍,在反复熟读的过程中体会其间押韵的旋律,让学生在读题中也会产生一种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另外,教师课堂上自己的教学语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润滑剂。课堂教学其实也是一种艺术的展示,更多体现在教师的语言魅力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平谈无味,课堂就缺乏激情和活力,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相反,教师的教学语言丰富生动,则会让课堂充满生机,变得多彩起来,教学也就多了一份趣味。
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认数”这个单元时,课堂上可以巧妙地引用古诗词,让数学课堂增添更多的文化氛围,同时也能启迪学生们的情感。例如:在学习“0—10”这些数字后,可以引用古诗词“一去二三里,乡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把数字和古诗词完美结合,能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文字之趣;成语也可以运用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如“一举成名、二人同心、三思而行、四面楚歌、五谷不分、六亲不认、七上八下、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面埋伏、百里挑一、千钧一发、万里无云”,学生在清晰认识到数字和成语之间关联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达,精炼、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快速掌握数学知识,还会给学生美的感受,留下美的回味。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引导,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会数学之美。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积累数学知识的同时,自身美学素养也不断提升,进而以美养德、以美启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虹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
[2]赵佳佳.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杨丽红.中学数学审美教学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4]刘永先.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