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王国”回忆录——《夜》的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师琦
[导读] 人们提到奥斯维辛,仿佛就是“死亡”的代名词,但埃利·维塞尔的《夜》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师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临汾 041000)
        摘要:人们提到奥斯维辛,仿佛就是“死亡”的代名词,但埃利·维塞尔的《夜》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除了将希特勒最残忍的恶行揭露出来,还从不一样的角度描述了人类在面对死亡瞬间人性的善与恶。“信仰代表相信你无法确定真实性的事物,”而作者却在这场杀戮中由一名虔诚的信教徒逐渐化身为一个诅咒上帝的人,带我们穿越回犹太人的黑夜王国中去感受人类在极致的苦难面前信仰所能带给他们的东西。
关键词:奥斯维辛集中营;上帝;信仰

        《夜》是埃利·维塞尔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这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的。在读到这本书的开头时,首先被它的前言所吸引,这是法国作家莫利亚可所写,因为他善于揭示资产阶级家庭的内在悲剧,被誉为“描写痛苦的大师”,《夜》正是在他的帮助下于一九五八年在法国出版,随后风靡世界。埃利·维塞尔是一九八六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亲身经历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生活,在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发言中就讲到了:“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所有急需我们帮助的人,”对作者来说,一九五四年以后,他只是代替那些死难者而活着,这其中包括了他的母亲和妹妹。
        目录中第一章“波澜不惊”到第三章“车厢里得大叫”,乐观的犹太人从逾越节到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过程,被作者描述的像一幅电影画卷在我的脑海里真实发生,就像书中所说的,犹太人不相信助理牧师毛什的话一样,如果它不是已经发生的历史,假若是我作为活在那个时代当下的人,也会认为毛什是发了疯。最让我揪心的情节莫过于埃利扎和父亲与他其他的亲人分开后,却要面临党卫军挑选的时刻,当埃利扎已经走到焚尸炉的面前时,我们难以想象到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小男孩那时的复杂心情,死亡,在我看来,是一个恐怖的事情,而在死亡边缘徘徊的时刻,我想,埃利扎除了恐惧的情绪,不想和父亲分开的心情一定也占了大半,而他和父亲都安全通过时,相信埃利扎一定也是松了一口气,然而,谁能想到,没有在“生”的一边见到的亲人,一定是走向了“死亡”的尽头,这样一个大起大落的心理变化,真正让人们看清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忍与毫无人性可言。

其次,第二个让我最为触动的事件就是除夕夜的大挑,在岁首节的除夕夜,数千名犹太人汇聚在一起举行庄重的仪式:“感谢万能的主......祝福上帝的名字......”大部分欧洲人都信服上帝、耶稣但当面临这种凶残的大屠杀时,上帝早在埃利扎的心中死了,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上帝才是那个应该受到谴责的人,读到这里,我对那些依然虔诚信仰上帝的犹太人有些许的敬佩,就像孙老师说的那样,所有的信仰都是为了让人可以分辨是非,感化人类变成更好的自己,有时,信仰是可以让自己获得重生的一种力量。犹太人在这种让人无望的条件下,依然坚信自己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能给自己带来生存的勇气和信念,就已然超越了信仰本身的意义。接着,来到了第七章“大逃亡”,犹太人都坐在之前用来运输牲畜的露天火车里面,途中,在经过一些村庄时,两边会有人们往车厢里扔食物,大部分竟然都是为了看到犹太人为食物争强的场景而已,有一对父子,父亲从众多人的手中偷出了食物,被儿子发现后,被争强的人们活活打死,而其中,主要是儿子,尽管父亲被打的半死的时候,还对儿子喊出来“我肯定有你的那一份”,却还是被儿子打死了,父亲想要拼命活下去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儿子,但却得到了这样的下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儿子作为人类,最自私、冷漠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但我能够理解这种行为的发生,以及父亲这样悲惨的结局。可反观埃利扎和他的父亲,说明“人性的光辉”并不只是在和平年代才会存在的,埃利扎的父亲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弃自己儿子的生命,甚至活下去的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还可以成为儿子的依靠,主人公在经历这么多事件的时候只有十多岁,思想一定还处在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最后在父亲因为病痛而叫喊导致囚头殴打的时候,埃利扎的心里产生了要是它的父亲不要要一直喊叫他的名字就不会把囚头招惹来的想法,甚至在最后的时刻,他都选择不走出队伍去父亲身边,我也可以理解,埃利扎在最后时刻只是想着自保,他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甚至他的父亲可能都不会要求他为自己做些什么,但他在点完名以后,从上铺爬下来陪在父亲身边一个多小时,讲父亲那张“满是血、破碎的面孔牢记在心里”,这里作者很诚实的将自己的心理活动都描述出来,我不认为自私就是人性的“恶”,这只是人类在面对某些事情的一种应激反应,我所理解的“恶”,是人类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不惜一切代价的去为了自己伤害别人,就像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这场残忍虐待和屠杀一样,他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想要去消灭一个种族,这场异常艰难而又惊心触目的大屠杀的记忆,没有人能像埃利·维塞尔一样有勇气留下这么动人的记录。
        是的,从埃利扎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母亲和妹妹被活活扔进焚尸炉里,在熊熊烈火中销声匿迹的那一刻起,上帝就在埃利·维塞尔的心中死了,让我们有机会知道这惨痛的黑夜王国中所发生的事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