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学 以读促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实录与评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1张燕 2邓竹梅
[导读]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
        1张燕  2邓竹梅
        1贵阳市南明区都市路小学   
        2贵阳市南明区市府路小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以两积之和、两积之差实际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策略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本课时教学是建立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简单的策略意识,同时,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根据四则运算意义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简单的两步计算加减法实际问题,在三年级又结合一些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分别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积累了一些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对学生在第一学段积累起来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的综合运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总结和梳理。这对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解决问题策略,能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运用策略分析、解决生活中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体验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根据需要合理确定解题思路;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阅读数学材料的重要性,逐步养成阅读数学材料的习惯,感受数学阅读的价值,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照步骤实施解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自己思路的表述。
教学准备:课件、题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创设双11购物节抢购学习用品的情景。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生:双11购物节。
师:没错,在这样的狂欢节里,老师也想为咱班同学们抢购一些学习用品。我已经在购物车里放了一些铅笔,钢笔……还有,还是你们自己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文字信息:今天是双11购物节,张老师打算在淘宝网上为同学们抢购一些学习用品。购物车里有3盒铅笔、5支钢笔、4盒橡皮、5把尺子。铅笔每盒7元,钢笔每支6元,橡皮每盒5元,尺子每把2元。(学生默读)
师:老师在购物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1)如果买铅笔和尺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师: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文字信息很多,很杂乱。不能一下子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我也有同感!是的,没错,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遇到这种信息量大,条件多,且繁杂的情况,让我们解决问题时,感觉无从下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是否可以运用一些解题策略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分析解决此类复杂问题!
        评析:“双11购物节”的情景创设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适时渗透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课程标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数学信息方面,教师有意识地只透露一点,当勾起学生的了解欲望之时,却让孩子自行阅读文字信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的导入设计体现了导入的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数学阅读兴趣落在了实处。
2、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说到解题策略,老师不由得想起我们三年级已学的策略。还记得吗?相信大家都能清楚地记得。那看看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你打算用什么策略?
生:从条件出发或从问题出发的策略
师:好!那不管我们运用哪种策略,都应该先来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把题目先进行一番初读。
学生大声读出题目文字。
        评析:在“解决问题策略”的知识板块中,孩子在三年级时已经有所接触,知道所用策略有——从条件出发和从问题出发两种,也即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实质所在。通过师生交流,不仅完成了对旧知识的复习,教师还将数学阅读的方法进行了具象化的指导,从而渗透了解决问题步骤的第一步——审题,理解题意。
二、探究学习
1、初读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把题目进行初读。你读出老师购物车里有哪些物品?能读出与每种物品相关联的条件吗?
生:购物车里有铅笔、橡皮、钢笔、尺子。与铅笔相关联的条件是铅笔3盒,这是铅笔的数量,每盒7元,是铅笔的单价。
师:其他同学,你能读出其他物品的单价和数量吗?
生:4盒橡皮是数量,每盒5元是单价。
生:5支钢笔是数量。每支6元是单价。
生:5把尺子是数量,每把2元是单价。
师:我们初读了题目的条件,知道了几种物品的单价和数量。那再让我们来初读问题,这里面涉及到的物品有铅笔、尺子,问题里的铅笔和尺子还是指单价、数量吗?
生:不是,是铅笔、尺子的总价。


师:如此繁多且杂乱的单价和数量,还有问题中铅笔和尺子的总价,整个问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让人眼花缭乱,这给我们解决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你有什么方法把它们加以整理,让它们变得清晰明了,更方便我们分析数量关系?
生:我们可以尝试下勾画信息、列表格、把相关联的条件进行分类摘录。
师:方法挺多的,试一下吧!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繁多的信息进行整理吧!
4名学生上台反馈。(勾画,摘录,表格2个,一个是条件,一个是问题出发)
师:孩子们,你们能够从文字信息中提炼出数学语言,能够运用各种不同方式把繁多杂乱的条件加以整理,看来,你们确实是读懂了题目,理解了意思!
        评析:教师引导非常有效,让学生理解了“初读,理解题意”的真实意义所在:读出题中的数量,提炼精准的数学语言。渗透了数学阅读解决问题的方式步骤,凸显了数学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罗列了4种物品的单价和数量,而且,把每一种物品的单价和数量分开陈列,给解决问题设置了障碍,更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整理信息需求,从而为列表策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再读
师:有了思路,列式计算还是难事吗?请同学们根据解题思路,把算式列在作业单上,并计算。
板书:列式计算
2名学生上台展示(分步,综合)
生:3×7=21元是铅笔的总价,2×5=10元是尺子的总价,铅笔的总价21元+尺子的总价10元=一共需要的钱31元
生:3 × 7的积加上2 × 5的积,等于铅笔的总价加尺子的总价=一共需要的钱。
师:真棒!这位同学非常完整、清晰地对算式进行了再读,他的再读,读出了数量关系,读出了解题思路,读出了运算顺序。也读出了检验!你们很有数学思维。板书:再读
师:回顾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哪些步骤?
生:我们是先选择策略,通过对题目的初读,确定用表格或摘录等方式整理信息,然后,细读表格找出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最后,列式计算,通过再读对算式及结果进行检验。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对算式的再读,凸显了数学阅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将数学阅读的外延进行了延伸。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数学阅读仅仅是指对数学题目、重要信息、图表等,所有跟文字相关内容的阅读,其实不然,我们不应忽视数学中数字、算式的阅读,这应该也是培养孩子们数学核心素养——数感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数学算式的阅读,不仅可以增强对数字的感悟,还能对算式进行检验,不仅检验结果,还检验自己在思考问题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算式的深度阅读,是数学阅读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
三、应用策略巩固
师:不过,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相信你们不仅会解决问题,更会提问题!请大家根据老师购物车里的信息提一个问题并解决。
学生自由提问,写在题单上。学生反馈,教师在表格中勾画。
生1:买铅笔、尺子、钢笔和橡皮,一共多少钱?
生2:买钢笔和铅笔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3:买钢笔比尺子多花多少钱?
评析:教师用一道题目,多个数量撑起了整节数学阅读课程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善于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挖掘教材资源,契合了课标对学生的“四能”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学生提问,说数量关系,教师在整理好的表格上直接勾画,给学生渗透列表策略整理信息的优势,进一步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四、总结
师:今天的学习让我们都很愉快!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灵活运用了从条件出发和从问题出发的策略,探究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我想你们也一定是收获满满,与大家分享下吧!
生:我以后遇到这种复杂问题,再也不害怕了!因为,我知道了解决这种复杂问题的步骤,我可以慢慢的进行初读信息、细读表格、再读算式,确保解决问题的思路正确和计算的准确。
生:我知道了解决此类问题要通过仔细阅读,抓住解题的关键,找到金钥匙——数量关系,就能顺利解决问题了。
生:我知道了以后遇到这种条件繁多的问题时,我要运用老师讲到的“初读、细读、再读”的方法,把繁杂的条件运用表格进行整理,可以帮助我快速找到题目的基本数量关系。
评析:教师合理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步骤,对所学知识进行恰当的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增强了数学素养,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学生能大胆表达,独立思路,表述清楚,能清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拓展
师:从你们的分享中,我感受到了大家的认真与热情,你们真是一群会学习,善总结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不仅会做,还会运用!今天是双11购物节,估计你们妈妈的购物车中也已经堆满了各种商品,请你灵活的运用不同策略帮助妈妈解决购物问题吧!
评析:课始,教师从购物节情景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步骤,课终,又回到了购物节的情景,教学环节紧扣,将生活情景与数学问题进行了有机融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眼光。

总体评析:
1、 通过数学阅读,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初读-读文本、细读-读表格、再读-读算式”的模式,能够顺利分析、解决问题,达到本课教学目标。通过实践,发现可以结合解决问题的“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的解题步骤,对应“初读-细读-再读”的阅读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课上孩子们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与探讨,感受到数学阅读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通过数学阅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一直将阅读教学贯穿始终,力求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通过数学阅读,让学生学会提取数学信息、整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懂得由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素养。而学生阅读能力及方法也逐步得到提高,逐渐构建起数学阅读模式,增进数学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数学学习水平,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