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中学数学德育教育实践路径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蔡佩珊
[导读] 自学生顺利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数学课程的知识学习难度,以及相应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都在逐层提升,促使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激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主,针对渗透德育内容。

        蔡佩珊
        哈尔滨市中实学校 15000

        摘要:自学生顺利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数学课程的知识学习难度,以及相应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都在逐层提升,促使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激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主,针对渗透德育内容。同时,要求数学教师采用适宜的,契合班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融合方法,依托教材教学元素拓展教学资源,与学生展开有价值交流活动。从而深化德育启导,提升德育融入数学课堂的实际效果。本文就是详细探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当前数学德育的发展现状,而后提出优化措施,以期为后续数学德育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数学;德育教育;核心素养;德育情境
前言: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师展开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关注对学生基本数学学习素养的有序培养,还要在“立德树人”理念下,重视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对学生的德育方面浸润。毕竟,德育是可以影响学生短期学习质量与长期综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数学教师必须将德育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工作,以此推动学生素质发展,修养提升。
一、核心素养下中学数学德育教育渗透现状
(一)对德育融入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各个学科在调整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对于“素质教育”理念渗透越来越重视,对于培育学生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越来越关注。因此,德育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融入各个学科教学的势在必行,推动学科教师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循序落实德育目标,中学数学亦是如此。然而,细观现阶段中学数学的德育渗透成果不难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都难以灵活的将德育内容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一部分是因为其自身对数学德育渗透就不重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开展中依然受到应试教育潜在影响。一部分则是因为“有心无力”,无法在保证数学教学进度的同时,及时做好有效融合,导致讲解某一知识点时,相较于德育浸润,依然侧重理论指导。
(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在初中学习生涯中,数学既是能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探究思维、质疑思维的科学学科,也是对于学生实际生活影响颇深的生活视域学科。为此,数学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想实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就必须从“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切入,让学生理清学习数学知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后,真正喜欢上数学,学习数学,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用于实践。最终,反哺自身数学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德育,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性道德品质。然而,虽然现今的大部分数学教师都愿意主动打破刻板权威,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将自己在互动中掌握的信息用以教案调整实际[1]。但是,学生自发性的整体课堂参与度依然较低,相较于自身独立思考,更依赖数学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缺乏主动探究志趣。自然,这不仅影响数学教与学质量,也直接制约德育教育渗透及学生核心素养增强。
二、核心素养下提升中学数学德育教育质量的具体路径
(一)结合数学发展史,合理转变数学德育态度
        无论哪一门学科,从发展角度来看都可以被视作“历史不断发展所演化的相应产物”,数学也是如此。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已然涌现了诸多优秀数学名家。且这些数学名家不仅是对数学知识探究、验证、总结。还在其探究、验证、总结的过程中深刻融入其自身的坚韧品质、探索精神等。因此,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可以通过对这些数学名家的经历介绍,用故事化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2]。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数学教师在正式讲解概念知识前,为学生讲一讲数学家“韦达”的故事。结合课前收集好的文献与材料,对学生展开细致讲解。让学生不单将数学理论看做刻板文字,而是与真实人物相关联的具体事迹,深受熏陶,拓宽视野。


(二)联系现实生活,展开数学德育渗透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指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可以借助已学知识,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实践素养。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要求下,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就需要将数学理论与生活运用联系在一起,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单纯依赖数学教材,让学生生动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所不能”[3]。例如,在教学“概率”知识点时,数学教师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在课前让学生思考“你理解的概率是什么?”自主预习概率知识,并思索自身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与概率相关。而后在正式教学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下收集的相关材料以及产生的相关思考展开讨论、探究,切实厘清概率的概念,以及概率的性质。这样一来,转变教学角色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考意识、探究意识。还让学生的“举一反三”意识有效持续,在课后也愿意继续结合数学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螺旋向上的在“投骰子、比大小、扔硬币”等常见生活事件中深化概率知识,树立正确数学观。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有针对性的融入德育内容
        为了使德育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合的更加合理,数学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映,适度应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此一来,不但数学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加丰富,便于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德育熏陶,学生自身也能更加主动的融入进数学学习,在凝聚学习注意力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素质[4]。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点时,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一些卫星运动轨迹视频,抑或是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宇宙奥秘视频,让学生将运动轨迹、行星等灵活的与“圆”的认知进行结合。学生不仅会充满“探险兴趣”,配合视频内容思索并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弦、弧、圆心角”等内容。还可以带着强烈好奇心,在课后例题练习以及课后相关内容搜索、探究中,正确享受探究快乐,形成边学边拓展的信息化良性学习循环。甚至培养抽象联想思维,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准确完成自我定位,规划自己的“人生圆点”。
(四)展开小组合作,锻炼、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如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应用所学。同时,抱持正确的个人三观,坚韧努力。因此,在数学德育深化中,数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个体能力培养与学生合作能力能力培养的双视域,展开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深度挖掘,让学生切实明白每一个人身处当今社会,都既是能担大任的独立个体,又是相互帮助、众人拾柴的特定集体[5]。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课后应用题时,数学教师可以在将学生的作业反馈做好归纳整理,而后对应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先行以小组为单位,彼此交流,共同探秘。当学生从初期的兴奋心理到相互碰撞,逐渐沉淀后,数学教师再根据学生在互动讨论中反映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相关数学元素,以思维导图形式带着学生一起梳理,启导学生深刻掌握。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大德育教育渗透力度,不但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道德修养意义深远,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也作用明显。因此,数学教师在日常的实践教学完善中,必须对德育浸润工作加多重视,切实围绕数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展开相应教学设计。让德育内容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不照本宣科,也不纸上谈兵。而是充分让学生受到感召,勇敢表达自我学习见解,真切培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琴.德育渗透,儿童健康发展的“必需品”——以核心素养观下小学数学新课程活动为例[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03):1.
[2]汪晓勤.对数的历史及其德育价值——兼论对数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1,(03):67-72.
[3]叶佳.果行育德,日新月异——中职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06):129-130.
[4]王晓明.凸显德育渗透培育数学素养——以“运算定律再认识”磨课为例[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1,(Z1):63-67.
[5]张佩平.初中数学如何挑选有效预习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J].学周刊,2021,(21):7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