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黄丽清
[导读] 与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方面更加注重。

        黄丽清
         广西省桂平市光明小学,广西 桂平 537200
        摘要:与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方面更加注重。因此,学校不仅要强调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还要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引言:当前社会人民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进步旨在让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素养。为此,大多数小学教师都在寻找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的方法,以期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等综合能力。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现状来看,口头讲授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接下来,本文以小学生视角开展研究,分析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教学方法。
        一、氛围塑造教学模式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老师,首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在进行小学生的教学时,不难发现他们的特点是精力充沛、积极主动、自律性较差,但对电脑十分感兴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当每次完成操作任务时,学生都希望将自身能力展示给老师。这时候,教师可以来到学生面前,认真欣赏他们的作品,并给出“你真是个有想象力的孩子”“你头脑真灵活”等等评价。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用大手握住小手,助力学生拿起鼠标来解决问题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时已经有了特定的个人技能,喜欢练习和探索,喜欢交流和展示,这时老师可以用学生喜欢的问题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在开展四年级课程教学时,可以运用“如何获取航天技术展的相关素材?有哪些方法?”“谁能帮助老师将动画效果插入演示文稿中?”等等问题。
        创设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断发挥潜能,逐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是每个信息技术任课教师都需要保持思考和开展研究的问题。
        二、情境创设教学模式
        明亮、活跃以及和谐的教室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非常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致力于不断创造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意力是设计教学情境的重要因素,好的情境设计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欲望,积极解决问题。比如以“神舟”之旅的教学为例,在教“绘图”中调色工具的使用时,教师就设定了一个任务:“将神州打扮漂亮”。首先给定学生一张神舟的照片,然后让学生考虑一下神州身体每个部分的颜色以及对于神州外壳的颜色如何选定。然后引导学生从工具箱中点开“填充颜色”工具,从颜料盒中选择合适的颜色,最后为小神舟穿上漂亮的“衣服”。

随后教师又继续设定了一个“换造型”游戏,讲的是使用“绘制”工具中的“曲线”工具进行常规的划线操作。首先,教师将向学生展示一张典型的神舟造型,然后指导学生在画面中加入不同的曲线,使画面上呈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神舟造型。事实上,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热爱学习。
        三、教育实例教学模式
        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侧重于实践和应用技能,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要编写好的教育设计,还需要充分整合教育内容,设计清晰的教育案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果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展示制作精美图片的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动容,还会使学生自身创造力从中受到启发。
        比如绘画的教学当中可以运用一个关于使用“喷枪”工具的讲座,介绍完“喷枪”后,教师用“喷枪”这一工具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名为《美丽的神舟飞船》的画作的设计过程。当《美丽的神舟飞船》完成时,所有的学生都惊叹不已。
        再比如,在进行照片处理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在整个课堂和教学过程中介绍了学生最喜欢的喜羊羊以及灰太狼两个角色,这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解释ACDSee编辑面板中“效果”功能的用法时,教师将内容设计为一项任务。学生可以使用ACD See编辑窗口中的“效果”选项变换大灰狼的动作神态。一些孩子们将大灰狼的效果设计为具有“浮雕效果”,而另一些孩子们则设计了波纹效果以及窗帘效果等不同风格。
        四、团队协作教学模式
        小组协作探究是信息技术课堂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每节课的内容可以由不同的任务组成,学生将被分成小组探索如何解决任务,这样,老师就可以轻松完成每个班级的教育任务。然而,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不难,但学生真正整合和应用所学的东西并不容易。
        如果教师的教学实践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起每学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结合近距离生活实例,以“大比拼”或“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善用所学知识创作优秀作品,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比如上学期,就有了“美丽校园”、“环保从我做起”、“庆祝儿童节”、“感恩节母亲节”、“进入中华航空”等几个“大比拼”主题,各组自由选择题目,组内共同完成,处在不同学龄段的参赛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相关的作业任务。
        结语:综上所述,在现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信息教育课堂。教师要能够不断创新才能使教学活动与时俱进。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合理设定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进入高水平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引丽.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1):103-104.
        [2]金平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21(15):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