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雅
北京市崇文小学 北京市 100062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英语课程提出要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本理念。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德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范畴很广泛,其中包括了解自己、关爱他人,形成健康人格;养成良好习惯,合理安排日常生活;热爱环境,保护自然;遵纪守法,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开拓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资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将知识学以致用,增进学生相互了解的积极情感
小学生是通过了解自身,然后才开始认识外界事物,进而认识到人与周围社会是具有密切关系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同伴,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善于发现同伴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他人。
在教学北京版小学英语一年级第五单元内容时,其主要内容是I can sing. Can you sing? Yes, I can. / No, I can’t.教学时,我开展同伴采访的教学形式,相互询问:S1: What can you do? S2 : I can… 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在学习本单元主要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积累已学知识,通过口语汇报的形式将知识滚动运用。首先,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进行如下介绍:
T: My name’s Wendy. S1: My name’s Mary.
I can sing. I can run.
This is my friend, Lily. This is my friend, Ellen.
She can dance. She can swim.
学生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好朋友、好伙伴,促进他们的团结与进步。
二、将教材进行创编,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积极态度
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并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积极地创设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态度。
在北师大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故事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故事资源并创编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本课的引入环节,为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兴趣,采取了对比的方式讲故事,即呈现故事图片2与图片11,如下图:
.png)
(图片2) (图片11)
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析人物表情的变化,引导学生猜测故事情节,调动学生学习故事的兴趣。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Are they happy? 认真观察人物表情,对比两张图片,回答They’re happy in Picture 2. But they’re not happy in Picture 11.教师进一步提问Why? What happened? 从而导入故事的学习,以此为兴趣点,激发起学生学习故事的兴趣。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与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概括自己在学校的活动。
本课最后,对于故事的续编部分,学生被课件所创设的情景吸引,到底Mocky去哪了,在学生的猜测中教师适时地呈现动画,原来Mocky主动去认错。在这个环节,师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创编,在互动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教师适时地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
三、将过程进行细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在任教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学时,我依据教材特点,挖掘每单元故事教学的育人目标,细化故事的教学过程,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积极情感。
如北师大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2 Mocky’s bad day 的第一课时---故事教学,讲述的是Mocky在Ann和Ken家由于太饿了,吃香蕉时一口吞下,被噎着而惹出麻烦的故事。
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在讲故事环节,设计了4个层次的活动进行教学,各活动的学习采用问题引领或跟进式提问,引导学生学习故事过程中,了解到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我设计的活动如下:
活动一:出示故事图5,提问:Where was Mocky
.png)
(图5)
yesterday morning? What’s the matter with Mocky?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图片内容,并尝试回答:He was in Ann and Ken’s house. They were in the kitchen. Mocky ate the Banana too quickly.
在故事教学中引入环节十分重要,巧妙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故事。本单元故事中图5情节复杂、起伏,通过出示图片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预测故事,使得故事更有悬念。
活动二:出示任务:Watch the story and think: Did Mocky want to eat banana the next day? 学生自读故事。呈现图8,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回答No, he didn’t.
(图8)
本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读故事整体感知。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更加专注。基于故事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技巧进行阅读理解。
活动三:教师引导说:Bananas are Mocky’s favorite fruit. He didn’t want any bananas the next day? Why? Now, let’s watch the story from the beginning.教师完整播放故事动画,学生初步理解故事,回答问题。预测学生可能回答:He wasn’t hungry.
本环节注重对故事大意的深入挖掘,学生完整观看故事动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
活动四:教师播放动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步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并引用文中语言回答。呈现故事图片5-7幅,提问T: What’s the matter with Mocky? What does Ken do? What does Mocky do? 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回答Mocky吃香蕉时一口吞下,被噎着而惹出麻烦。
.png)
(图5) (图6) (图7)
播放图8课件动画,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Mocky不想吃香蕉的原因。T: Maybe Mocky was afraid of the bananas. Because he choked by the bananas yesterday.
(图8)
通过本单元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不要像Mochy那样吃东西太快,而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生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作为教师,我们深知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除了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适时适地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