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彭文波
[导读] 数学知识学习的直接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取得良好的数学成绩,而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则是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实现知识的良性迁移和有效运用。

        彭文波
        滁州市第八中学   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数学知识学习的直接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取得良好的数学成绩,而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则是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实现知识的良性迁移和有效运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充满吸引力的数学支架,帮助学生认识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支架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引言:支架式教学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直接体现,其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架式教学从问题出发并围绕问题为学生们搭建一个立体、系统的“脚手架”,使学生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其掌握的知识更加完善和立体,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在适当时机拆除支架,以此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搭建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的首要步骤便是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而“脚手架”的搭建则需要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建立。学生所具备的原有能力和所要解决问题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这样的距离,这个“距离”便是我们所说的最近发展区[1]。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消除这样的差距,在攻克原有最近发展区后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促使其由原有的数学水平进入到更高的层次中。同时初中数学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教师应当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有效运用到课堂中,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例如教师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时,首先对学生们讲解最基本的概念,然后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并以此为依据为学生们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接着便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解答,并为学生们创造更高层次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能够自主将新旧知识点进行关联,以此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便是应用已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所以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中,可以选择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将生活与数学问题相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生活经验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辅助,进而使问题得以高效解答。

同时,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避免教师设置的问题空洞、没有吸引力,生活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感到熟悉与亲切,这样学生会更加自然、轻松的融入到问题解答中。
        例如教师在教学不等式的相关知识时,便可以为学生们以生活购物为例创设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参与购物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这样的情境会使他们更加有代入感,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也会比较轻松。在购物过程中学生们会对物品的总价格进行估算,而消费金额和学生所带的钱数便是一个不等式的关系,因为学生购买物品的价格需要小于所带的钱数。该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
        支架式教学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会有大幅度提升。同时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实现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2]。
        例如教师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教师为学生们布置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如一次函数有什么性质?如何绘制一次函数图像?在确定几个点后才能够准确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学生们需要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他们需要了解一次函数的构成与性质,然后合作在坐标系中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并通过反复试验确定坐标,最终解答教师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需要交流与分析,同时还要实践操作,在理论与实践的配合下得出最终结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强化学生的学习独立性,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评价教学效果并改进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非常想要得到外界的肯定,尤其是教师的肯定。教师的肯定如能量石一般激励着学生前进,所以在初中数学支架式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并加大对教学评价阶段的时间投入。例如教师在提出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后,有的学生能够以较为简便的方式解答,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对其进行公开表扬,以此激励学生能够继续突破自我。而对于数学能力一般的学生,数学教师应当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以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对于学困生教师则需要对其进行启发性、鼓励性的引导,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一样的激励方式,能够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有所提升,从而逐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结束语: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效果十分明显,通过支架式教学的开展,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并收获丰富的知识与教师的肯定,从而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薛霞燕. "泛"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9, 000(016):1-3.
[2]王中黎.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 好日子, 2019, 000(023):P.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