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学伟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 519000
摘要:进入新课改阶段之后,素质教育呼声就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标。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教学上,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必备的能力,还要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这样以后在社会上才更好立足。德育理念是近年来被广泛融入教学的方式,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的理论,结合德育思想为学生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型人才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作为高中教师,要有效的利用教学实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把德育的思想和理念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识和思想上都得到培养。
关键词:德育;素质发展;高中;通用技术教学
前言:高中通用技术是新课改之后才出现的新概念,通用技术并不是信息技术,而是比信息技术范围更广泛的技术。对于高中生来说,通用技术的学习内容时比较陌生的,但是教师要重视通用技术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学习态度,对于教学内容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有效的跟随教师进行知识的吸收、掌握、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社会意识、技术水平、思维层次等方面能力。通过技术知识的讲解,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德育,帮助学生稳定学习心态,让学生更加了解通用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从通用技术讲解中挖掘德育元素
通用技术的讲解,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整合,既方便学生理解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通用技术从概念上来说比较笼统,学生很难全面理解,所以教师讲课的时候,要针对具体的案例或者拘役某项技术进行细化讲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1]。为了提升学生的对通用技术的重视,教师可以用一些比较重点,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技术来为学生讲解,同时渗透德育思想。
比如,在《技术与设计1》中,讲解知识产权方面内容时,教师可以拿一些比较专利贩卖的案例,来渗透德育理念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思想。我国的科学家为了研究带有中国专利的技术,可以几十年把自己埋在实验室或者操作台上。但是很多人为了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选择盗版,选择出卖国家的利益,让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不断的降低其实用价值,这是有损自身、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但是现在人们的专利意识逐渐提升你,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逐渐加强,懂得维护国家的利益。教师也要在讲解技术的同时,不断的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同时也对专利技术提升重视。
二、把生活与通过技术结合渗透德育理念
通用技术设计的范围比较广,教师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上寻找德育元素,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技术的产生、研究、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先讲解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然后在进行思想的拓展,让学生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2]。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态变化,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渗透德育思想,课堂上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有效的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生活中有很多通用技术的应用,但是人们并没有合理化的利用,导致一些通用技术被浪费。教师要在讲课的时候,融入爱护环境的德育理念,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比如一些废弃的锂电池,很多人用完之后随手丢弃,但是锂电池中的一些的化学物质是对生活有害的,要进行标准化处理才行,电池的生产到应用,需要很复杂的过程,但是大多数人们不懂得循环利用,导致很原本还能在继续使用的电视,被丢弃在路边或者垃圾桶中,造成环境的污染。教师要利用通用技术知识的讲解,来强化学生的对爱护环境思想的关注,提升的学生的素质。
三、运用通用技术研发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高中生的学习形式有很多种,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合理化分配。现在的高中生学习能力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所有学生都能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上,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习好的学习体会到帮助他人的成就感,让能力差的学生在心态和学习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帮助[3]。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学习的重要性,在学通用技术时,也会积极的互相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思想境界,把自己变成高素质性人才。
结论:总而言之,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和日后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的心态,都能保持积极。新课改之后,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渗透德育理念时,不要以为的从概念讲解,要结合实际教学,运用案例或者学生身边的现象进行总结,来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在通用技术的讲解中,一方面传授相关的技术知识,另一方案传递德育思想,让是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上都共同进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哲.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的研究[J].教育界,2021(10):71-72.
[2]张小燕.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0(52):220.
[3]陶彦成.德育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9(32):2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