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解题能力培养——以深圳市中考论述题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9期   作者:黄振业
[导读] 自2015年深圳中考改革以来,历史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主要侧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

        黄振业
        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  
        【摘要】自2015年深圳中考改革以来,历史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主要侧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为了有利于高中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并实现均衡发展,更好的做到初高中历史的教学衔接,2018年深圳中考历史学科加入了论述题,侧重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陈述表达能力,老师们也应灵活应变,相对应的强化训练、凝练提升,引导学生来更好地适应这一改革。
【关键词】论述题  技巧  观点  提炼  史论结合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细细研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发现,其培养要求非常明晰:通过学习,学生要知道特定史实之间的联系,并能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并据此做出合理解释,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等。简而言之,学生要具备依据史料陈述观点,并进行合理论证的能力,这恰恰是现在论述题设置的框架:给出几则材料,要学生提炼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笔者2007年来深,有幸有9年在初三担任历史科任老师,经历了中考论述题从无到有的过程,通过平时训练、多次比对参考答案和学生的作答案例,也摸索了一些解答论述题的不成熟看法,在此简要总结,以供借鉴。
        一、观点提炼是关键
        每次问到不同的学生:“论述题的“三步走”,哪一步最关键?”得到的比较多的答案都是论证,因为在学生看来,一个是论证在论述题里面所占分值最多,另一个是论证所需篇幅最大。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观点、论证和结论最关键的应该是观点的提炼,因为观点提炼的质量,会直接关系到论证好不好展开,好的观点应该是综合几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提炼成一句简要明了的陈述句。下面,笔者拿几个案例予以说明。
        在2019年七上区历史统考中,材料的主题同样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区历史教研员何剑波老师现场给出论述题的评分标准,不仅要写中华文明“走出去”对世界的影响,还要从世界文明“引进来”对中国影响的角度论证。但在改卷中我们发现,只从中华文明影响世界角度论证的占多数,也可能因为七年级主要讲述的是中华文明,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但关键在于学生不得归纳材料、提炼观点之要点,所以诸如“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对世界影响深远”之类的观点是比较多的,也影响了最后的得分。
        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目前已经认识到科学提炼观点的重要性,它指引着论证与结论,在作答论述题的时候,应该事先在脑海中把框架定下来,直到观点、论证和结论都在脑海中基本形成的时候,才开始动笔作答。
        二、史论结合需完整
        由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要让学生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的自序中提到:“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宗廷虎先生提出以史促论、以论带史、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意思是说,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对史料科学的阐释、评析、概括、升华。这些都强调了历史教学对史论结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论证在8分论述题里面占了4分,是学生主要花笔墨的地方。如果说提炼观点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话,那论证考察的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陈述能力了,笔者认为,大体上来说,论证可以分为两步:陈述史实和解释观点。
        三、结论正确有升华
        历史学科说明把“能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作为考试目标之一。论述题的结论部分就能够很好的体现价值观的培养,因为好的结论包含两部分:呼应观点、总结升华,而总结升华部分恰好是价值观培养的体现。
        首先是呼应观点。结论要与观点保持方向一致,这里有一个细节,而且是学生比较常出现的:把观点再抄一遍作为呼应观点。这种当然不会偏离方向,但是,我们在各种专题培训中可以发现,结论照抄观点是不能重复给分的,它可以是观点的一种变式,也可以是与观点相近的表述。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要学生多积累一些理论正确的句子,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开放则兴、封闭则衰,落后就会挨打等等。多一点积累也能暂时弥补概括能力的不足。
        其次是总结升华。笔者认为总结升华是体现结论正确的关键。第一是导向要正确,要体现积极的价值观。笔者曾经出过一道以“远离战争、珍爱和平”为主题的论述题,有学生在结论中写到:我们要增强综合国力,建设军事强国,有朝一日,打到日本去,杀光军国主义分子,为战争中死去的中国人报仇。从强国御侮的角度来看,这位学生的认识没有问题,但把爱国情怀转成简单的复仇情绪是不对的,也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所以要及时给予引导。第二是做法要切实可行,少说空洞之语。笔者发现,在升华到青少年学生该怎么做的时候,他们最喜欢写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虽然导向没问题,但总给人俗套陈旧之感。
        四、规范基础是保障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答题也需讲求规范,让卷面赏心悦目。首先是结构要完整。平时的改卷中,我们不难发现,每次都有少数学生论述题结论没写完,或许与整个试卷的时间分配有关系,尤其是历史与道德法治合卷,历史材料题放在最后,如果选择按序作答,一旦题目稍难,就有可能出现答题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要做好学生时间分配的训练和引导,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作答论述题。其次是书写要工整。论述题主观性比较强,有如语文的写作,文字篇幅较多,书写不工整就很容易被扣分。曾经一位参与联考改卷的老师笑着说:还是要重视训练学生的书写,我在改卷时,书写工整的是找得分点,书写潦草的是找失分点。后来得知,这种标准竟是常态,真的是一不小心,两三分就没了。
        笔者以为,如果掌握好了作答论述题的技巧,反而会觉得论述题是最好拿分的,就如材料开放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一样。在平时,一是要训练学生多练典型题,引导学生掌握作答技巧,二是要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动笔,这样定能在论述题作答中取胜。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深圳市20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